
回溯2023—2025年安排,注会考试连续三年均锁定8月最后一个周六、周日,预计2026年考试依旧安排在8月下旬。
注会专业阶段6科覆盖财会核心领域,需在5年内通关:
1.会计:核心为企业会计准则应用,重难点包括合并报表编制、金融工具分类、收入确认新规(如时段/时点判断),需掌握复杂业务账务处理逻辑。
2.审计:聚焦实务风控与程序设计,如审计证据链构建(函证/监盘)、内部控制缺陷识别、舞弊风险评估,近年强化数字化审计工具考点。
3.财务成本管理:公式模型+机算速度是关键,涵盖资本预算(NPV/IRR)、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财务分析(杜邦体系),建议熟练使用Excel公式。
4.税法:政策更新频繁,增值税留抵退税、小微企业优惠、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为高频考点,需结合案例计算应纳税额。
5.经济法:侧重商事法律实务,公司法(股东权利/解散程序)、证券法(信息披露/注册制)、破产法(重整流程)占分超60%。
6.战略:框架分析+案例决策,要求运用SWOT、波特五力等工具解决企业并购、数字化转型等真实场景问题。
二、注会综合阶段如何考查实务能力?
注会综合阶段仅设《职业能力综合测试》,分两卷考察跨学科整合能力:
1.试卷一(鉴证业务):
典型场景: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调整,需同步处理会计差错(收入提前确认)、税务差异(递延所得税)、内控缺陷(资金挪用风险)。
核心能力:从审计证据中发现财务舞弊线索(如异常关联交易),出具合规审计意见,并评估职业道德冲突。
2.试卷二(管理咨询):
实战案例:为企业设计海外并购方案,需评估财务风险(汇率波动)、法律合规(反垄断审查)、战略适配(协同效应),并制定成本优化路径。
创新考点:ESG战略落地、AI财务风险管控等前沿议题频现,要求提出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