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 2020年考试大纲 | 2021年考试大纲 | 对比分析 |
一、税法总论 |
一、税法总论 (一)税法的概念及税收法律关系 1.税法的概念 2.税收法律关系 3.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二)税法原则 1.税法基本原则 2.税法适用原则 (三)税法要素 1.纳税义务人 2.征税对象 3.税目 4.税率 5.纳税环节 6.纳税期限 7.纳税地点 8.其他要素 (四)税收立法与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1.税收立法原则 2.税收立法权及其划分 3.税收立法机关 4.税收立法程序 5.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五)税收执法 1.税务机构设置与职能 2.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划分 3.税收收入划分 4.税务检查权 5.税务稽查权 6.税务行政复议裁决权 7.其他税收执法权 (六)税务权利与义务 1.税务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2.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权利与义务 3.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4.发展涉税专业服务促进税法遵从 (七)国际税收关系 1.国际重复征税与国际税收协定 2.国际避税、反避税与国际税收合作 |
一、税法总论 (一)税法概念 1.税收与税法的概念 2.税收法律关系 3.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二)税法原则 1.税法基本原则 2.税法适用原则 (三)税法要素 1.总则 2.纳税义务人 3.征税对象 4.税目 5.税率 6.纳税环节 7.纳税期限 8.纳税地点 9.减税免税、罚则和附则等其他要素 (四)税收立法与我国税法体系 1.税收立法原则 2.税收立法权及其划分 3.税收立法机关 4.税收立法程序 5.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五)税收执法 1.税务机构设置与职能 2.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划分 3.税收收入划分 4.税务检查权 5.税务稽查权 6.税务行政复议裁决权 7.其他税收执法权 (六)税务权利与义务 1.税务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2.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权利与义务 3.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4.发展涉税专业服务促进税法遵从 (七)国际税收关系 1.国际重复征税与国际税收协定 2.国际避税、反避税与国际税收合作 |
1.结构无实质性变化: (1)“(一)税法的概念及税收法律关系”改为“(一)税法概念” (2)“(三)税法要素”下新增“总则” (3) “(三)税法要素”下“其他要素”改为“减税免税、罚则和附则等其他要素” 细微变化内容有: 2.增加了最新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2020年8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
二、增值税法 |
(一)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 1.征税范围 2.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 (二)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的登记管理 1.一般纳税人的登记及管理 2.小规模纳税人的登记及管理 (三)税率与征收率 1.增值税税率 2.增值税征收率 3.兼营行为的税率选择 (四)增值税的计税方法 1.一般计税方法 2.简易计税方法 3.扣缴计税方法 (五)一般计税方法应纳税额的计算 1.销项税额的计算 2.进项税额的确认和计算 3.应纳税额的计算 (六)简易征税方法应纳税额的计算 1.应纳税额的计算 2.含税销售额的换算 3.资管产品运营业务的增值税处理 (七)进口环节增值税的征收 1.进口环节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及纳税人 2.进口环节增值税的适用税率 3.进口环节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 4.进口环节增值税的管理 (八)出口和跨境业务增值税的退(免)税和征税 1.出口货物、劳务及跨境应税行为退(免)税基本政策 2.出口货物、劳务及跨境应税行为增值税退(免)税政策 3.出口货物、劳务及应税行为增值税免税政策 4.出口货物、劳务及应税行为增值税征税政策 5.外国驻华使(领)馆及其馆员在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增值税退税管理 6.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 7.出口货物、劳务和跨境应税行为退(免)税管理 (九)税收优惠 1.《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免税项目 2.“营改增”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部分征免税项目 4.增值税起征点的规定 5.其他有关减免税规定 (十)征收管理 1.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2.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办法 3.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申报办法 4.“营改增”汇总纳税管理办法 (十一)增值税发票的使用及管理 1.增值税专用发票 2.增值税普通发票 3.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 4.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 5.“营改增”后纳税人发票的使用 6.“营改增”后税控系统使用问题 |
(一)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 1.征税范围 2.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 (二)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的登记管理 1.一般纳税人的登记管理 2.小规模纳税人的登记 (三)税率与征收率 1.增值税税率 2.增值税征收率 3.兼营行为的税率选择 (四)增值税的计税方法 1.一般计税方法 2.简易计税方法 3.扣缴计税方法 (五)一般计税方法应纳税额的计算 1.销项税额的计算 2.进项税额的确认和计算 3.应纳税额的计算 (六)简易征税方法应纳税额的计算 1.应纳税额的计算 2.含税销售额的换算 3.资管产品运营业务的增值税处理 (七)进口环节增值税的征收 1.进口环节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及纳税人 2.进口环节增值税的适用税率 3.进口环节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 4.进口环节增值税的管理 (八)出口和跨境业务增值税的退(免)税和征税 1.出口货物、劳务和跨境应税行为退(免)税基本政策 2.出口货物、劳务和跨境应税行为增值税退(免)税政策 3.出口货物、劳务和跨境应税行为增值税免税政策 4.出口货物、劳务和跨境应税行为增值税征税政策 5.外国驻华使(领)馆及其馆员在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增值税退税管理 6.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 7.出口货物、劳务和跨境应税行为退(免)税管理 (九)税收优惠 1.《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免税项目 2.“营改增通知”及有关部门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部分征免税项目 4.增值税起征点的规定 5.其他有关减免税规定 (十)征收管理 1.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2.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办法 3.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申报办法 4.“营改增”汇总纳税管理办法 (十一)增值税发票的使用及管理 1.增值税专用发票 2.增值税普通发票 3.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 4.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 5.“营改增”后纳税人发票的使用 |
1.结构无实质性变化: 删除“(十一)增值税发票的使用及管理”下面的““营改增”后税控系统使用问题” 2. 增加了最新政策: (1)新增了关于开展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工作的相关规定 (2)明确国有农用地出租等增值税政策 (3)新增二手车经销有关增值税政策及征管问题 (4)延续实施普惠金融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5)新增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 (6)新增铁路运输企业汇总缴纳增值税的相关规定 (7)新增无偿转让股票等增值税政策(8)新增关于在新办纳税人中实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有关事项的规定 |
三、消费税法 |
(一)纳税义务人与税目、税率 1.纳税义务人 2.税目 3.税率 (二)计税依据 1.从价计征 2.从量计征 3.从价从量复合计征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1.生产销售环节应纳消费税的计算 2.委托加工环节应税消费品应纳消费税的计算 3.进口环节应纳消费税的计算 4.已纳消费税扣除的计算 5.特殊环节应纳消费税的计算 6.消费税出口退税的计算 (四)征收管理 1.征税环节 2.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3.纳税期限 4.纳税地点 5.纳税申报 |
(一)纳税义务人与税目、税率 1.纳税义务人 2.税目 3.税率 (二)计税依据 1.从价计征 2.从量计征 3.从价从量复合计征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1.生产销售环节应纳消费税的计算 2.委托加工环节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 3.进口环节应纳消费税的计算 4.已纳消费税扣除的计算 5.特殊环节应纳消费税的计算 6.消费税出口退税的计算 (四)征收管理 1.征税环节 2.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3.纳税期限 4.纳税地点 5.纳税申报 |
无实质性变化 |
四、企业所得税法 |
(一)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与税率 1.纳税义务人 2.征税对象 3.税率 (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1.收入总额 2.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 3.税前扣除原则和范围 4.不得扣除的项目 5.亏损弥补 (三)资产的税务处理1.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 2.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 3.无形资产的税务处理 4.长期待摊费用的税务处理 5.存货的税务处理 6.投资资产的税务处理 7.税法规定与会计规定差异的处理 (四)资产损失的所得税处理1.资产损失的定义 2.资产损失扣除政策 3.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 (五)企业重组的所得税处理1.企业重组的认定 2.企业重组的一般性税务处理方法 3.企业重组的特殊性税务处理方法 (六)税收优惠 1.免征与减征优惠 2.高新技术企业优惠 3.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 4.小型微利企业优惠 5.加计扣除优惠 6.创投企业优惠 7.加速折旧优惠 8.减计收入优惠 9.税额抵免优惠 10.民族自治地方优惠 11.非居民企业优惠 12.特殊行业优惠 13.其他优惠 (七)应纳税额的计算 1.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2.境外所得抵扣税额的计算 3.居民企业核定征收应纳税额的处理 4.非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5.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 6.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税款的处理 (八)征收管理 1.纳税地点 2.纳税期限 3.纳税申报 4.源泉扣缴 5.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 6.合伙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7.居民企业报告境外投资和所得信息的管理 8.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9.纳税申报表填写方法 |
(一)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与税率 1.纳税义务人 2.征税对象 3.税率 (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收入总额 2.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 3.税前扣除原则和范围 4.不得扣除的项目 5.亏损弥补 (三)资产的税务处理 1.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 2.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 3.无形资产的税务处理 4.长期待摊费用的税务处理 5.存货的税务处理 6.投资资产的税务处理 7.税法规定与会计规定差异的处理 (四)资产损失的所得税处理 1.资产损失的定义 2.资产损失扣除政策 3.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 (五)企业重组的所得税处理 1.企业重组的认定 2.企业重组的一般性税务处理方法 3.企业重组的特殊性税务处理方法 (六)税收优惠 1.免征与减征优惠 2.高新技术企业优惠 3.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 4.小型微利企业优惠 5.加计扣除优惠 6.创投企业优惠 7.加速折旧优惠 8.减计收入优惠 9.税额抵免优惠 10.民族自治地方优惠 11.非居民企业优惠 12.特殊行业优惠 13.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所得税优惠 14.其他优惠 (七)应纳税额的计算 1.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2.境外所得抵扣税额的计算 3.居民企业核定征收应纳税额的处理 4.非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5.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 6.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税款的处理 (八)征收管理 1.纳税地点 2.纳税期限 3.纳税申报 4.源泉扣缴 5.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 6.合伙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7.居民企业报告境外投资和所得信息的管理 8.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9.纳税申报表填写方法 |
1.结构无实质性变化:“(六)税收优惠”下新增了“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所得税优惠” 2.增加了不少新的公告内容: (1)完善了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规定 (2)延续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政策 (3)新增了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4)延续特殊行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规定 (5)新增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201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适用政策 (6)修订了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7)修订了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年度纳税申报表等报表相关内容 |
五、个人所得税法 |
(一)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1.纳税义务人 2.征税范围 3.所得来源地的确定 (二)税率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1.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三)税收优惠 1.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 2.减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 (四)境外所得的税额扣除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1.居民个人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2.非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3.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4.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5.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7.偶然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六)应纳税额计算中的特殊问题 (七)征收管理1.自行申报纳税 2.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纳税 3.办理 2019 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事项的规定 4.专项附加扣除操作的规定 5.反避税的规定 6.自然人纳税识别号的规定 7.将《税收完税证明》(文书式)调整为《纳税记录》的规定 8.建立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管理机制 |
(一)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1.纳税义务人 2.征税范围 3.所得来源地的确定 (二)税率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1.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三)税收优惠 1.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 2.减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 (四)境外所得的税额扣除 1.税法规定的抵免原则 2.境外来源所得 3.居民个人应分项计算当期境外所得应纳税额 4.居民个人应区分来源国计算境外所得抵免限额 5.居民个人可抵免的境外所得税税额的确定 6.居民个人境外所得享受协定待遇的规定 7.居民个人境外所得限额抵免规定 8.居民个人境外所得纳税申报时间 9.居民个人境外所得纳税申报地点 10.居民个人境外所得纳税年度判定规则 11.居民个人境外所得凭纳税凭证享受抵免 12.居民个人被派往境外工作,取得所得的税款预扣预缴规定 五、个人所得税法 (一)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1.纳税义务人 2.征税范围 3.所得来源地的确定 (二)税率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1.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三)税收优惠 1.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 2.减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 (四)境外所得的税额扣除 1.税法规定的抵免原则 2.境外来源所得 3.居民个人应分项计算当期境外所得应纳税额 4.居民个人应区分来源国计算境外所得抵免限额 5.居民个人可抵免的境外所得税税额的确定 6.居民个人境外所得享受协定待遇的规定 7.居民个人境外所得限额抵免规定 8.居民个人境外所得纳税申报时间 9.居民个人境外所得纳税申报地点 10.居民个人境外所得纳税年度判定规则 11.居民个人境外所得凭纳税凭证享受抵免 12.居民个人被派往境外工作,取得所得的税款预扣预缴规定 13. 居民个人境外所得为外币时折算规定 14. 居民个人境外所得纳税义务法律责任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1.居民个人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2.非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3.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4.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5.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六)应纳税额计算中的特殊问题 (七)征收管理 1.自行申报纳税 2.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纳税 3.办理2019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事项的规定 4.专项附加扣除的操作办法 5.反避税规定 6.自然人纳税识别号的规定 7.个人所得税《税收完税证明》调整为《纳税记录》的规定 8.建立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管理机制 |
1.结构变化较大: “(四)境外所得的税额扣除”下面进行了细化 2.增加了新的公告内容: (1)新增了关于境外所得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 (2)新增了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 (3)新增关于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有关规定 (4)完善调整部分纳税人个人所得税预扣预缴方法 (5)新增关于进一步简便优化部分纳税人个人所得税预扣预缴方法的规定 |
六、城市维护建设税法和烟叶税法 |
(一)城市维护建设税法 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2.税率、计税依据与应纳税额的计算 3.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 (二)烟叶税法 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2.税率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3.征收管理 (三)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1.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范围及计征依据 2.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计征比率 3.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计算 4.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减免规定 |
(一)城市维护建设税法 1.纳税义务人和征税范围 2.税率、计税依据与应纳税额的计算 3.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 (二)烟叶税法 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2.税率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3.征收管理 (三)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1.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范围及计征依据 2.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计征比率 3.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计算 4.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减免规定 |
1.结构无实质性变化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2020年8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但《城市维护建设税法》与原《城市维护建设税条例》无实质性变化 |
七、关税法和船舶吨税法 |
(一)关税征税对象与纳税义务人 1.征税对象 2.纳税义务人 (二)关税进出口税则1.进出口税则概况 2.税则归类 3.税率 (三)关税完税价格与应纳税额的计算 1.原产地规定 2.关税的完税价格 3.应纳税额的计算 (四)关税减免 1.法定减免税 2.特定减免税 3.暂时免税 4.临时减免税 (五)关税征收管理 1.关税缴纳 2.关税的强制执行 3.关税退还 4.关税补征和追征 5.关税纳税争议的处理 (六)船舶吨税 1.征收范围和税率 2.应纳税额计算 3.税收优惠 4.征收管理 |
(一)关税征税对象与纳税义务人 1.征税对象 2.纳税义务人 (二)进出口税则 1.进出口税则概况 2.税则归类 3.关税税率 (三)关税完税价格与应纳税额的计算 1.一般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2.特殊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3.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4.应纳税额的计算 5.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 (四)关税减免 1.法定减免税 2.特定减免税 3.暂时免税 4.临时减免税 (五)征收管理 1.关税缴纳 2.关税的强制执行 3.关税退还 4.关税补征和追征 5.关税纳税争议的处理 (六)船舶吨税 1.征收范围和税率 2.应纳税额的计算 3.税收优惠 4.征收管理 |
1.结构无实质性变化: (1) “(二)进出口税则”下“税率”改为“关税税率” (2)“(三)关税关税完税价格与应纳税额的计算”下删除了“原产地的规定”;“关税完税价格”进行了细化; 2. 增加了新的政策内容: 新增了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 |
八、资源税法和环境保护税法 |
八、资源税法和环境保护税法 (一)资源税法 1.纳税义务人 2.税目、税率 3.计税依据 4.应纳税额的计算 5.减税、免税项目 6.征收管理 7.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 (二)环境保税税法 1.纳税义务人 2.税目与税率 3.计税依据 4.应纳税额的计算 5.税收减免 6.征收管理 |
八、资源税法和环境保护税法 (一)资源税法 1.纳税义务人 2.税目、税率 3.计税依据 4.应纳税额的计算 5.减税、免税项目 6.征收管理 7.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 (二)环境保税税法 1.纳税义务人 2.税目与税率 3.计税依据 4.应纳税额的计算 5.税收减免 6.征收管理 |
1.结构无实质性变化 2. 增加了新的政策内容: (1)资源税新增部分优惠政策及部分优惠政策延期 (2)修订资源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3)修订资源税征收管理部分规定 |
九、城镇土地适用税法和耕地占用税法 |
(一)城镇土地使用税法 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2.税率、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3.税收优惠 4.征收管理 (二)耕地占用税法 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2.税率、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3.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 |
(一)城镇土地使用税法 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2.税率、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3.税收优惠 4.征收管理 (二)耕地占用税法 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2.税率、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3.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 |
无实质性变化 |
十、房产税法、契税法和土地增值税法 |
(一)房产税法 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2.税率、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3.税收优惠 4.征收管理 (二)契税法 1.纳税义务人和征税范围 2.税率、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3.税收优惠 4.征收管理 (三)土地增值税法 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2.税率 3.应税收入与扣除项目 4.应纳税额的计算 5.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 6.税收优惠 7.征收管理 |
(一)房产税法 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2.税率、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3.税收优惠 4.征收管理 (二)契税法 1.纳税义务人和征税范围 2.税率、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3.税收优惠 4.征收管理 (三)土地增值税法 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2.税率 3.应税收入与扣除项目 4.应纳税额的计算 5.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 6.税收优惠 7.征收管理 |
1.结构无实质性变化 2. 增加了新的政策内容: (1)删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 224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细则(财法字[1997]52 号)》,新增《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预计契税部分将按《契税法》内容重新编写 (2)延续供热企业房产税税优惠政策 |
十一、车辆购置税法、车船税法和印花税法 |
(一)车辆购置税法 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2.税率与计税依据 3.应纳税额的计算 4.税收优惠 5.征收管理 (二)车船税法 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2.税目与税率 3.应纳税额的计算与代缴纳 4.税收优惠 5.征收管理 (三)印花税法 1.纳税义务人 2.税目与税率 3.应纳税额的计算 4.税收优惠 5.征收管理 |
(一)车辆购置税法 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2.税率与计税依据 3.应纳税额的计算 4.税收优惠 5.征收管理 (二)车船税法 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2.税目与税率 3.应纳税额的计算与代缴纳 4.税收优惠 5.征收管理 (三)印花税法 1.纳税义务人 2.税目与税率 3.应纳税额的计算 4.税收优惠 5.征收管理 |
1.结构无变化 2.增加了新的政策内容: (1)新增印花税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有关投资业务、高校学生公寓等 (2)新增关于应用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电子信息办理车辆购置税业务相关规定 (3)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 (4)完善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规定 |
十二、国际税收税务管理实务 |
(一)国际税收协定 1.国际税收协定及其范本 2.我国缔结税收协定(安排)的情况 3.国际税收协定典型条款介绍 4.国际税收协定管理 (二)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 1.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 2.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 3.股息、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财产转让所得 4.中国境内机构和个人对外付汇的税收管理 (三)境外所得税收管理 1.适用范围 2.境外所得税额抵免计算的基本项目 3.境外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4.可予抵免境外所得税额的确认 5.境外所得间接负担税额的计算 6.适用间接抵免的外国企业持股比例的计算 7.税收饶让抵免的应纳税额的确定 8.抵免限额的计算 9.实际抵免境外税额的计算 10.简易办法计算抵免 11.境外分支机构与我国对应纳税年度的确定 12.境外所得税抵免时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 (四)国际反避税 1.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项目 2.一般反避税 3.特别纳税调整 (五)转让定价税务管理 1.关联申报 2.同期资料管理 3.转让定价调整方法 4.转让定价调查及调整 5.预约定价安排 (六)国际税收征管合作 1.情报交换 2.海外账户税收遵从法案 3.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 |
(一)国际税收协定 1.国际税收协定及其范本 2.我国缔结税收协定(安排)的情况 3.国际税收协定典型条款介绍 4.国际税收协定管理 (二)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 1.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 2.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 3.股息、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财产转让所得 4.中国境内机构和个人对外付汇的税收管理 (三)境外所得税收管理 1.适用范围 2.境外所得税额抵免计算的基本项目 3.境外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4.可予抵免境外所得税额的确认 5.境外所得间接负担税额的计算 6.适用间接抵免的外国企业持股比例的计算 7.税收饶让抵免的应纳税额的确定 8.抵免限额的计算 9.实际抵免境外税额的计算 10.简易办法计算抵免 11.境外分支机构与我国对应纳税年度的确定 12.境外所得税抵免时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 (四)国际反避税 1.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项目 2.一般反避税 3.特别纳税调整 (五)转让定价税务管理 1.关联申报 2.同期资料管理 3.转让定价调整方法 4.转让定价调查及调整 5.预约定价安排 (六)国际税收征管合作 1.情报交换 2.海外账户税收遵从法案 3.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 |
无实质性变化 |
十三、税收征收管理法 |
(一)税收征收管理法概述 1.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立法目的 2.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适用范围 3.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遵守主体 (二)税务管理 1.税务登记管理 2.账簿、凭证管理 3.纳税申报管理 (三)税款征收 1.税款征收的原则 2.税款征收的方式 3.税款征收制度 (四)税务检查 1.税务检查的形式和方法 2.税务检查的职责 (五)法律责任 (六)纳税担保和抵押 1.纳税保证 2.纳税抵押 3.纳税质押 4.法律责任 (七)纳税信用管理 1.纳税信用信息的采集 2.纳税信用评估 3.纳税信用评估结果的确定和发布 4.纳税信用评估结果的应用 5.纳税信用修复 (八)税收违法行为检举管理办法 1.检举事项的接收与受理 2.检举事项的处理 3.检举事项的管理 4.检举人的答复和奖励 5.权利保护 6.法律责任 7.其他事项 (九)税务文书电子送达规定(试行) |
(一)概述 1.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立法目的 2.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适用范围 3.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遵守主体 (二)税务管理 1.税务登记管理 2.账簿、凭证管理 3.纳税申报管理 (三)税款征收 1.税款征收的原则 2.税款征收的方式 3.税款征收制度 (四)税务检查 1.税务检查的形式和方法 2.税务检查的职责 (五)法律责任 (六)纳税担保和抵押 1.纳税保证 2.纳税抵押 3.纳税质押 4.法律责任 (七)纳税信用管理 1.纳税信用信息的采集 2.纳税信用评估 3.纳税信用评估结果的确定和发布 4.纳税信用评估结果的应用 5.纳税信用修复 (八)税收违法行为检举管理办法 1.检举事项的接收与受理 2.检举事项的处理 3.检举事项的管理 4.检举人的答复和奖励 5.权利保护 6.法律责任 7.其他事项 (九)税务文书电子送达规定(试行) |
无实质性变化 |
十四、税务行政法制 |
(一)税务行政处罚 1.税务行政处罚的原则 2.税务行政处罚的设定和种类 3.税务行政处罚的主体与管辖 4.税务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 5.税务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 6.税务行政处罚权力清单 7.税务行政处罚的执行 8.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规则 (二)税务行政复议 1.税务行政复议机构和人员 2.税务行政复议范围 3.税务行政复议管辖 4.税务行政复议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5.税务行政复议申请 6.税务行政复议受理 7.税务行政复议证据 8.税务行政复议审查和决定 9.税务行政复议和解与调解 10.税务行政复议指导和监督 (三)税务行政诉讼 1.税务行政诉讼的概念 2.税务行政诉讼的原则 3.税务行政诉讼的管辖 4.税务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5.税务行政诉讼的起诉和受理 税务行政诉讼的审理和判决 |
(一)税务行政处罚 1.税务行政处罚的原则 2.税务行政处罚的设定和种类 3.税务行政处罚的主体与管辖 4.税务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 5.税务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 6.税务行政处罚权力清单 7.税务行政处罚的执行 8.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规则 (二)税务行政复议 1.税务行政复议机构和人员 2.税务行政复议范围 3.税务行政复议管辖 4.税务行政复议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5.税务行政复议申请 6.税务行政复议受理 7.税务行政复议证据 8.税务行政复议审查和决定 9.税务行政复议和解与调解 10.税务行政复议指导和监督 11.补充规定 (三)税务行政诉讼 1.税务行政诉讼的概念 2.税务行政诉讼的原则 3.税务行政诉讼的管辖 4.税务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5.税务行政诉讼的起诉和受理 6.税务行政诉讼的审理和判决 |
无实质性变化,“(二)税务行政复议”下面增加“补充规定” |
CPA专业阶段考纲 | 2021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专业阶段考试 |
CPA综合阶段考纲 | 2021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阶段考试) |
CPA会计考试大纲 | 2021年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会计科目考试大纲 |
CPA审计考试大纲 | 2021年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审计科目考试大纲 |
CPA税法考试大纲 | 2021年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税法科目考试大纲 |
CPA经济法考试大纲 | 2021年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经济法科目考试大纲 |
CPA财管考试大纲 | 2021年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财管科目考试大纲 |
CPA战略考试大纲 | 2021年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考试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