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初次报考注会考试的考生,可能连注会考哪几门科目都不是很清楚,因此今天学姐为大家主要介绍的是注会考哪几门?一般先考哪门科目?
注会考哪几门?一般先考哪门科目?
注会考哪几门?
注册会计师考试有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职业能力综合测试(试卷一、试卷二),专业阶段与综合阶段考试共计6+1门科目。
一般注会先考哪门科目?
注会考试专业阶段的6门科目,很多人都是分开考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科目搭配时候,会计这门科目是大家开始必选的。
会计是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核心,毫不夸张的说,通过会计就相当于通过了最牛逼的一科。会计这一科考察知识点多,教材也很厚,每年通过率都不算高。同时会计这一科又非常重要,和其他考试科目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没有很好的会计基础,接下来很难学好审计跟税法,会计与财管也属于相互渗透的科目。所以,建议考生优先备考会计,为其他的科目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学姐在这里给大家推荐的注会考试科目搭配方法就是:
第一年:会计+经济法
会计偏向于计算,经济法偏向于记忆;会计是CPA考试的基础,必须首年报考无疑;如果想要轻松备考会计,也就是说将主要备考精力放在会计上,争取一次通关,那么建议的搭配科目不是税法或审计,而是经济法。
为什么这样选择呢?主要原因分析:
如果参加CPA考试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是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也就是零基础人员。那么在做会计相关岗位工作时,日常都会涉及到与会计息息相关的内容。
比如说,票据业务:无论是拿到客户的承兑汇票还是开出的承兑汇票。如果没有学习过经济法,可能就搞不懂商票与银票的区别,更加不懂何为背书人、被背书人、承兑人这些专业概念。
包括业务沟通中涉及到的关于IPO上市的内容,证券发行交易规则、公司法等法律条文规定,都可以通过经济法科目了解清楚。会计的主要对象是公司,业务往来中很多内容都会涉及到公司法等知识,我们稍微用点心,财务指标就会非常清晰,特别是在面试、或者跟领导谈话时,能将这些分清楚,那么在职场中也是非常有机遇的。
第二年:审计+税法
税法偏向于计算,审计偏向于记忆,换句话说文理结合,学习起来不容易疲乏。
注会税法俗称“碎法”,涉及税种较多,税收要素多,知识点比较细碎,但是税法可以说是CPA六科里面技巧性较低的一科。
税法各个章节相互独立,既需要理解计算又需要记忆,在学习时一定要控制好这两方面的节奏;学习时对细节精准度和对碎片式小税种的记忆要求较高,重点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点记忆。
注会审计科目的学习,搭陪税法学习,难度能持恒。
审计教材专业术语较多,偏向实务化,建议考生积累一些事务所工作经验,这样对于审计流程不也会更了解,学习教材时也轻松许多。
审计是对会计的财务报表做检查,要时刻牢记注册会计师是在审账,而不是在做账,立场一定要明确。在学习每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都可以带入案例当中,活学活用,考点自然就理解了。
第三年:战略+财管
财务成本管理让人害怕之处在于这门考试科目涉及到的财务计算公式很多。不少考生面对一堆复杂的财务公式,有点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建议理解记忆。在复习阶段踏踏实实地做题练习,前万不要投机取巧。
通过做题可以检验考生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发现自己对财务计算公式有哪一部分缺乏理解、或者理解有误,可以通过做题目来及时纠正思维上的错误。掌握正确的、或者快速的解题思路。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在复习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想象成公司的老板,从公司整体出发考虑公司整体的发展战略。侧重掌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知识点。这样复习更容易理解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