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一个县的QQ诈骗生意》,曝光了广西南宁宾阳聚集的“QQ诈骗产业”,文中提到QQ诈骗方式,针对财务人员的诈骗更为惊人。
  一开始,这类QQ诈骗是通过木马盗QQ号,然后让QQ好友代为帮忙充电话费;2010年左右,逐渐进化为QQ视频诈骗,基本流程是:加QQ好友,视频聊天并截取视频,然后借口网络不好下线,接着盗取该QQ号,骗QQ上的好友,以视频确认身份,要求打款;2013年,视频诈骗升级为针对留学生家人的诈骗,借口要做手术、缴费等要求父母打款,金额从几万到几十万元人民币不等。
  2014年初开始,一种更为复杂的、专门针对公司财务人员的诈骗开始流行,犯罪嫌疑人先是以个人身份加入一些财务人员QQ群,观察、揣摩群里的各种身份,然后以“会计资格考试大纲文件”为诱饵在群里发送木马病毒,盗取财务人员使用的QQ号,并分析研判出财务人员领导的QQ号,接着再以一模一样的头像、昵称等资料添加财务为好友,在QQ聊天对话框中以领导身份要求财务人员转账到某个账户,不少人一时大意就转了。
  类似的事网上时有报道,百度搜索“QQ诈骗”,很多媒体报道的QQ诈骗都跟财务人员有关,摘录几篇媒体报道:
  2014年年9月4日,武汉市江夏区某公司财务人员刘某看到,老板张某在QQ上发来信息"公司账户上可用余额有多少?","对公账户上有335739.53元,对私账户上有1013210.65元。"刘某对老板如实回答。"快,给这个账户转100万,我马上把账号发来!"老板发完这句话,传来一个Word文档,里面有详细的姓名、账号及开户行名称。刘某不敢怠慢,立即通过网银转账。老板张某发现当即报警。
  2015年1月初,青岛一家公司老板李先生到新西兰出差。在他出差第二天,公司财务人员小孙在QQ上看到老板发来的信息,称朋友在新西兰遇到点麻烦,急需用钱,让小孙马上汇50万。小孙随后通过网银把钱转到了老板指定的账号上。一个小时后,老板李先生打来电话,质问小孙为什么要汇款,小孙发现上当并立即报警。
  2015年1月5日,一骗子利用网络技术,侵入一QQ群中。在获取相关人员个人资料后,骗子重新注册一个QQ号,并伪装成南京市浦口区一家服装厂的老板。作案前骗子将真老板的QQ号从群里删除,并快速添加了伪造的QQ号。结果一名会计上当受骗,汇出了91万元。
  2015年3月18日,“先打47.5万元给这个银行账号,这是公司要付的货款。”一位QQ名为该公司老板的账号进入公司销售群后,指示公司出纳转账。冒充企业老板的骗局在厦门市同安区一家食品公司里上演。因诈骗分子嫌钱少,47.5万元转过去后,又要求第二笔50万元的转账后引起公司出纳的怀疑,公司上下联合银行及警方,故意拖延,最终冻结涉案账户成功挽回47.5万元。
  在目前公开破获的这类“财务诈骗”案例中,金额*5的一起案例发生在2014年8月5日,黑龙江绥化某企业一次被骗走1200万元。
  再看看各地公安部门支招财务人员防范QQ诈骗的方法,各地公安部门曾发过《关于加强防范盗用企业财务人员QQ进行网络诈骗的工作建议》,并对诈骗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1、企业财务人员,如果发现QQ有曾经在异地登陆提醒的,一律停用,防止类似诈骗案件发生。要提醒企业完善财务制度,在转账、汇款重要环节,按照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降低案发机率。
  2、各企业部门要主动学习犯罪分子利用QQ进行网络诈骗的案件手法、特点,提高企业的自我防范能力。出纳接到财务经理QQ通知—出纳制单—总经理签字—出纳会计复核支付—财务经理手机收到付款提示短信-报案
  从这个流程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链条,而每一步都有相应的财会制度控制措施,为什么骗子那么容易得逞呢?
  除了内控执行不利的问题以外,网友称一定要小心木马,不下载陌生文件、定期杀毒,大额转账电话确认或当面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