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CMA考试以后,甚至在我学习CMA过程中,我深感管理会计在中国应该需要大力发展,我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已经接近10年,但是在学习CMA课程之前,对于管理会计的一些先进理念仍然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论认识,而通过学习CMA,我不仅逐步的掌握了作业基础成本法、约束理论、波特战略选择模型、平衡计分卡等一些非常实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更重要的是,我通过CMA知识和理论体系,能够很好的将一些过去学到过的理论、方法、工具恰当的放入整个公司运营计划、控制和评估的体系中,逐步完善了自己在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事实上,我也了解到我的不少朋友尽管也一直从事财务会计方面的工作,但是在管理会计方面的经验很少,而很多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也显然不如500强公司,这样造成的局面是,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多数是完成简单的财务记录和报告职能,而对于运营计划、运营控制、运营分析等方面则较少关注,对于业务的支持作用体现的不十分明显。同时由于财务人员较少的参与到业务层面,所以对业务流程控制方面的工作自然也做的不够深入,风险控制功能亟待加强和完善。
CMA 是一门涵盖面比较广得课程,基本上无论是做财务哪个方面工作的,在CMA面前都会有知识结构上的盲点,这个一点都不需要意外,这也与本身实力高低无关,财务本身就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职业,没有一个职位能面面俱到的。而相比一些其他国家的certificate,CMA仅仅2门的课程内容,加上它覆盖面广的特点,势必不能做到涉及很深入。但如果就做一份财务方面的工作而言,CMA中的内容还是很够看的。这怎么形容呢?CMA中的知识讲得不深,但很全面,够我们平时工作作为思考和参照,但就算实际使用,也往往只会使用其中的某些点或者某种方法,但在参加CMA考试的时候,它却是全部都会涉及到,所以CMA考试区别于国内考试的也可以说是它的全面性。
CMA课程与工作的距离到底有多少?实际中细节方面的东西会很复杂,但原理性的东西却会相对简单。我来举个例子。我本身是做成本方面工作的,拿产品成本核算来说,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核算的细节会非常复杂,但归根到底的话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CMA原理,书本上可能有很多种方法会让你学让你考,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就只有一点,很简单,只不过在细节方面会复杂些。比如书上的一道题目表格有个十几行算多的了,但实际工作中,你会看到一个表格有6万多行,这就是差距,细节更复杂但处理方法是完全一致的。所以,CMA 的知识系统性和全面性肯定是要高出工作许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