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就是会计对象,通俗地说,会计对象就是资金的运动变化。进一步细分会计对象得到六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会计要素具体介绍: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的资源。其条件是:①必须是企业过去形成的交易或事项②必须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③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又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划分:
  四要素
  台湾会计划要素分为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损益计算四大类。海峡两岸会计要素划分的共同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的含义和内容是完全相同的。海峡两岸会计要素划分的主要区别:中国大陆明确划分有收入、费用、利润动态三要素,台湾仅以损益表示动态要素在一定时期变化的结果,并参与静态三要素的平衡。
  五要素
  国际会计准则在中,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产权、收益和费用五大要素。而且明确“收益的定义包括了收入和利得”,“费用的定义包括了损失,也包括那些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中国与国际会计要素划分的共同点:中国六大会计要素的划分与国际会计准则五大会计要素的划分,其基本思路和格局是相同的。
  六要素
  中国大陆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
  优点
  1、会计要素与会计对象在理论上协调一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国会计界对企业会计对象的认识逐步达成共识:企业的资金运动有静态和动态两种类型。会计要素作为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属于会计对象的第二个层次。
  2、会计要素与会计方程式、财务报表理论协调一致。如前所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概括为第一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方程式亦为建立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收入、费用、利润三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概括为第二会计方程式:收入-费用=利润,该方程式亦为建立损益表的理论依据。台湾会计四大要素的划分,突出了静态要素,没有将收入、费用、利润作为各自独立的会计要素,而是以“利润计算”涵盖收入、费用和利润。
  缺点
  1、将利得、损失不单独作为会计要素是可行的,但是,将其内容归并在“利润”要素中,由于“利润”的界定含混不清,易引起多重矛盾。
  2、第44条将“收入”定义为:“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收入仅是企业收入的主要部分,并非等同于收入,此处关于“收入”界定的条文,犯了大概念小内容匹配的毛病。
  会计要素的意义
  1、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科学分类。会计对象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错中复杂的,为了科学、系统地对其进行反映和监督,必须对他们进行分类,然后按类设置账户并记录账簿。划分会计要素正是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没有这种分类,就没法登记账簿,也就不能实现会计的反映职能了。
  2、会计要素是设置会计科目的会计账户的基本依据。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必须确定分类标志,而这些标志本身就是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不将会计对象划分为会计要素就无法设置账户,也就无法进行会计核算。
  3、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会计报表是提供会计信息的基本手段,会计报表应该提供一系列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由会计要素构成的,会计要素是会计报表框架的基本构成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计要素为设计会计报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