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会计人,总要时刻关心着工作的边边角角,不论是新闻事件,还是行业情况,我们都要有这样的敏感。不过,很多会计人不但具有这样的敏感能力,而且,更懂得会计这个行业里的原则,比如下面这五个:
  作为一个会计人,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总要知道一些“行规”,就是大家常说的会计原则。例如谨慎性原则,一个每日都要和数字打交道的人,缺乏谨慎的心态是不对的,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人,所以,这样的原则更有效率的避免了会计从业者犯错。不过,什么是谨慎性原则呢?还有什么是后进先出法和个别法呢,看过文章你就知道。
  任何法则的存在都是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作为一个发展了很久的行业,很多会计原则已经不着不扣成为了行业的典范,在大家工作中带来了很多好处,技能让工作轻松,又能尽可能的避免大家犯错误,而一个错误的发生可能会带来不愉快的感受,谨慎性原则是让人愉快的。
  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中,经济业务的发生和货币的收支不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存在着现金流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因此产生两个确认和记录会计要素的标准,一个标准是根据货币收支是否来作为收入确认和费用确认和记录的依据,称为收付实现制;另一个标准则是以取得收款权利付款责任作为记录收入或费用的依据,称为权责发生制。
  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存在,一方面是为了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能将不同性质的支出归入不同的账户,另外是为了保证计算当其利润的准确。一般而言,资本性支出在发生时应先计入资产的成本,随着使用,其消耗的价值再转作当期的费用;而收益性支出在发生当期就作为费用处理。比如,购买一台设备价值50000元,预计能使用10年。也就是说,发生这笔50000元的支出时,其效益要延续10年。因此,在支出50000元购买这台设备时,会计上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具体表现为计入“固定资产”账户,作为其成本;随着设备的使用,其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成本也就逐步转化为费用。
  这应该是最著名的会计原则了。每个学习会计的人,在教课书《会计基础》的*9章,都会看到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分别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些假设是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的前提条件。在4大假设之后的所有会计核算、会计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全部涉及到假设。可以说,没有这些假设,根本就不可能做出财务报表来。
  会计人员在做账的时候,个人的假设不同,得出的结论都会有差异,这种差异有时会很大甚至相反。财务里的假设和判断有很多形式,如折旧、预提、分摊、递延、减值准备等等。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往往决定了财务报告的质量,以及公司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