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工作强度、可用于学习的时间、职业相关度等)规划备考时间。准备不充分就上战场,大概率就是炮灰或分母,我的一战就是如此,尽管24年5月二级通过率高达59%,
我也依然失利,我在学习最初阶段完成的,是搭建十科的知识体系框架。我的方法是按照考纲的章节顺序在Excel里制作课程和习题完成度的spreadsheet(如所附1)。我在用iPad学习时,也会在电子文档按照章节创建目录和索引,这个很小的操作在我整个二级学习阶段构建了科目的框架感和各科的关联逻辑,不仅在单科内形成体系,还可以跨科目对比考察的重点。如经济学和公司发行人都讲到G-Kmodel(如所附2),到了最后阶段刷题时,我可以做到看到某题,就能立刻反应出是哪个科目哪个章节考察的哪个知识点并迅速定位笔记或原版书。
2.各阶段课件和学习资料的使用
1)学习阶段:精讲课,完成一个科目就做题(高顿或原版书),这个阶段我看重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二级定量考察更多且更灵活,所以一定要多做题,
2)复习阶段:串讲课+框架带练课搭配原版书课后题(二级建议至少两遍),复习阶段对我作用最大的是习题无忧框架带练课,吸收和精讲课不同的老师的讲解也是查缺补漏的过程。乘风课是知识点的串讲+带做case+讲解,在我复习阶段后期也很有帮助,
3)冲刺阶段:最后阶段我主要刷mock。我做mock目的是熟悉考试pace+训练实战手感,而非大范围的查缺补漏(除非特别重要考点反复错,要重点解决),大量查缺补漏我放在复习阶段刷题时进行。做mock强烈建议计时(比如做了3/6/9/11个case实际和剩余时间分别多少)。这样mock的感觉和成绩也基本代表真实考试水平(我完成高顿和协会最新及往年共六套,正确率69%-88%之间),订正错题时我会把考点标注在考题旁边进行双向巩固,整体订正不会非常耗时。
3.个人认为十个科目需多关注的内容或方法
➢数量:近两年对MachineLearning和BigData的考察比重加大,与大环境和发展趋势有很关,这两章不再是“花瓶”,需要把常考点掌握。
➢经济学:大部分内容不陌生,比如一级学交叉汇率,是二级计算三角套利的基础;国际平价关系在二级又细致地考察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和国际费雪效应,诸如此类。
➢财报:员工福利是新内容,乘风Jacky老师讲得非常好,我是这个阶段才找到这部分做题的感觉(多听其他老师思路的好处),金融机构分析较简单很容易考到。
➢公司发行人:整章不难,内容不多,题目套路比较传统。
➢权益:大部分都是在一级的展开,二级的残余收益估值需要多花精力,几种估值模型的特点及比较很喜欢考,
➢固定收益:一级二级都听陈老师的课,很连贯。利率期限结构与动态变化内容最多,定量考察重点是不含权债和含权债的估值,计算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多练即可。
➢衍生:个人认为较难的科目,计算多且复杂,掌握背后原理和公式变换规律,而不要一味死背公式,
➢另类投资:学起来难度适中,额外需要花些精力的是对冲基金,六大策略13个小策略,需要辨析且有定量计算。
➢组合:章节多知识点也多,但不难,多因子模型、信息比率、基本法则都是常考点。
➢道德:和一级的区别就是对于细则的考察会非常具体,建议原版书上所有例题也掌握(《王牌陈讲道德》是对应中文),有额外时间再读原版书,有些题目题眼就在很细节的地方。
4.实战和考后复盘
真题case篇幅比原版书课后题少,基本一屏,题目也很直给,基本按顺序出。但是直给不代表一定简单,题干要读全再算,注意描述中的小陷阱。我上半场提前15分钟左右做完;下半场抽题的难度有提升,平均做答时间久,到最后两个case只有不到13分钟,且其中一个衍生case,4题有3题计算,所以下半场收尾较仓促。整体体会,有的题目考察很简单,只要知道考点基本可以做对——但达到这个要求却并不容易,因为二级考试只有22个case共88道题,占比小的科目可能就考察1-2个case,容错率较低。机考抽题也是随机,虽然有一定运气成分,但是只有脚踏实地把重点知识点复习到位,增加正确率的稳定性,才能在实战中相对掌握主动权,提高通过机率,
我始终相信运气只是努力的加持,相信自己,天道酬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