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颇受关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最近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这次是人才结构和发展。这个八成以上人才均为“外来户”的行业,对高端复合人才的渴望从来没有停过。
产业格局渐明晰
从2014~2016年,官方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互联网金融,当然每次的提法也不尽相同。自早期的“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到“异军突起”再到“互联网金融治理年”,从帮扶到规范,监管力度始终在不断加强,紧跟行业发展的速度。
飞速的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产业格局也渐趋完善,分为融资和金融服务两类。其实融资应该也算是宽口径的金融服务,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债券融资属性较为明显,因此单独分出来算一类。
融资下面包含了网络借贷,众筹融资和互联网信托,除了众筹的模式略微新潮一些,其余的两种都是传统的金融行业加上互联网这个技术手段和支持平台。因此可以看出,传统金融依然还是融资这部分的内里。
另一块金融服务,则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领域了。现有的互金模式,除了融资之外的,几乎都放到了这个子类中来了,例如基金销售,保险,支付,消费金融等。其中,互联网支付是时下很热门的一个领域,它几乎颠覆了消费者的支付习惯,拓宽了支付场景。

从官方给出的互金产业格局便可以看出,虽然有了互联网这个能包罗万象、无所不能的超级技术伙伴,传统的金融行业依然占有一席之地。但互金并不是简单的把传统金融如数搬到互联网上就可以了,而是要结合新的平台特点与思维,做好创新的准备。
高顿职业发展研究中心的Zach分析认为,因为是两个行业混搭在一起,所以这也决定了行业发展初始阶段,必然两方面的人才都需要:既有懂互联网技术的,又有懂金融的资深专业人士。现在高校还没有开设专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因此这个行业的人才储备与人才培养速度,也呈现出一丝扯后腿的疲态。
既然没有专业对口的,那就只有从原有的人才中要人了,两边领域都懂的自然*4,但没有的也可以先招过来再慢慢培养行业思维。
领英中国智库与怡安翰威特的薪酬数据联合发布了《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白皮书》,报告中指出互联网金融行业85%的人才来源为跨界,并且行业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最强。
行业发展初期,技术是硬实力,平台的搭建,数据的分析维护,这些都需要懂技术的人才。但如果我们目光看得长远,就能发现过了这个时期,当技术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问题,各方面基础设施做得都比较完善,到时比拼的就不再是技术的高下了。
你可能会很疑惑,不比技术那还比什么?很简单,拆开互联网金融,前半段是互联网,后半段是金融。随着行业发展渐趋成熟,技术不再成为行业的壁垒,到最后拼的又变成金融实力了。
长远来看,金融人才还是很有优势的,并且这种优势还将继续扩大。尤其那些持有CFA、FRM等专业金融资质认可的人员,则可以在互金这个高薪行业拥有更多的人才议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