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CFA考试和授予CFA头衔的机构是总部位于美国的CFA协会(CFA Institute),其由全球性投资专业人士会员组成,是非盈利性机构,截止2010年10月,CFA协会拥有会员103,109人,持证人91,555人,会员遍布全球137个国家。
CFA考试内容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Level I、Level II和Level III。考试在全球各个地点统一举行,每个考生必须依次完成三个不同级别的考试,考试采用全英文,除应掌握金融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英文专业阅读能力。
考试内容涵盖了广泛的金融知识,同时考察当年*7的金融市场相关知识以及*7金融领域研究成果,考试的难度逐级递增。
CFA特许资格认证持有人通常就职于投资公司、互惠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或成为私人理财经理。在中国大陆,拥有最多CFA的用人单位,包括普华永道、中行、工商银行、中金、汇丰、中信、巴黎银行、瑞银、德勤、安永、平安保险、招商局、国泰君安等。
注册金融分析师(CFA)是否是一个吃青春饭的工作?有人说不是,因为华尔街有很多的分析师,四五十岁,但人家还是凭借着足够丰富的经验,一直活跃在这个岗位上,但在国内就可能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我们不管什么行业,干什么事情,都会把人力资源压榨到极致。
比如同是纺织行业,我们都能把生产袜子的工厂变成一个个血汗工厂。女工们可以在流水线面前一年干到12个小时,甚至14个小时,但是如果你在国外,你试试敢这么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回顾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历史,任何一个大的国家,在其上升期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是把每一个劳动力吃干榨尽,对这种现象,《资本论》有着极为详尽的论述。
客观上来看,我们中国也处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的现象,就是在任何一个行业,你要想出头的话,都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要想成为一名CFA,有着最基础的三大条件:
*9、硬指标:学历、知识积累,智商
首先,这个行业没有傻子,智商不够高的人,根本进不了这个行业。举个例子,有一年,一个证券公司招应届毕业生,打算招5个人,但收到了上万封简历,HR经理一般只看中国6所高校:清华、北大、复旦、南大、交大、浙大。其他的学校一概不看,连上财都不看。如果是海归,也只看常青藤院校。
*9轮筛选过后,就只剩一千多封简历,然后再继续挑。。
其次,要求好的知识储备,至少专业知识要非常扎实。确实也只有你有比较扎实的功底,你做起事情来,才不会吃力。
第二、工作要勤奋
以卖方研究员为例,你可以在一两年之内,年收入过百万。这可以让你整个人,每天像打了鸡血似的,往前冲个不停。因为不如此,你就无法在这个人员严重过剩的行业里出头,都是一帮人精,你不拼,肯定是不行的。
第三、要有足够的天赋
一个合格的基金经理,要想把一年来手头所有的报告都看完,至少也需要花掉大半年的时间,剩下的事情还要做其他的事情,另外还有吃饭、睡觉这类的刚需,事实上,你是根本做不完的,这样的话,光是勤奋,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要有很强的天赋,能够凭一种敏锐的直觉去挑选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有一个不同的观感和判断事物的尺度。
要培养一个合格的研究员,至少需要8-10年时间,当然这样的一个研究员,既能够既做好研究,又能把握具体的投资项目,这也已经算是一名好的基金经理了。
首先你要能看懂一家公司,这是有明确的路径去向前走的,比如说他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核心竞争力在哪?那些能影响到他企业的利润和营业收入的的关键变量是什么?要能够把他的几张财务报表给弄得清清楚楚。
事实上,你在调查研究一家公司的时候,也在同时熟悉他所在的那个行业。这样的话,如果那个行业里又冒出来一家新企业,那么你可能就只要花个几天时间,就可以把他给琢磨透,到了这个地步,作为这个行业的分析员,你就能算是出师了,可以自立门户了,因为你已经把这个行业的现状、主要的商业模式,局限和问题给了解清楚了,心里面有了一个谱,把具体的某个企业往里套就是了。
但是光看明白一个行业,够不够?应该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优秀的分析员,你至少要能看懂四五个行业,这样你就能够在几个行业之间做比较,能搭建一个分析框架去分析其核心因素,哪些是关键的变量,并形成一种直觉式的反应。一般来说,你至少要看4、5个行业,像快速消费品、TMT、金融、地产、新材料、军工等等,这么一来,总要有个好几年的时间。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成长路径,实际上大多数的分析员都做不到这些。很多的投资机构,并没有很完善的投资决策机制和程序,在投项目时,只是简单地看看财务指标,做一下盈利预测分析,也就干了,我看真正有投资决策委员会和风险控制委员会的PE企业,并不是太多。
但真正要做好投资分析这一项工作,规范一点也好,可以根据具体的企业,设置几个维度,形成一个分析比较的框架。
首先是要有顶层设计,自上往下去看这个行业的基本面,要从宏观上去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它的发展前景如何,是否已经过分竞争,市场格局是否已经大致确立。
其次是看不同行业的估值比较。不同的行业,其前景不同,各自的景气指数不一样,自然对所处该行业内的具体企业的估值会有重要影响,这也正如一句成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吸引投资机构进入得比较多的行业,自然其从业的企业会得到更多的关注,水涨船高,自然估值也就比较好,P/E值会比较高。
另外大家都知道,银行都是比较现实的,他们的经营作风饱受实体企业主的诟病,总是做一些“晴天送伞,雨天收伞”之类的事情,使得很多做实业的,尤其是中小企业,因为“过桥”而陷入高利贷的漩涡而不可自拔。好的行业里的企业,银行往往会另眼相看,在贷款额度上会有更多的照顾,这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自然是有很大的影响。
其实做投资,与做行业分析,其考虑问题的思路是不一致的,一个是做参谋,一个是做主将,做参谋的人,其工作是负责拟定几个作战计划,然后等大将军拍板,出了事情,打板子也打不到他的身上,他不用承担失职渎职的责任,而做投资的,要挺身入局,万一决策有误,就不是简单地解释一下就可以脱身了,这里面就有个承受压力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韩非子有句名言:宰相必起于州郡,而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条条干部”与“块块干部”的区别问题。参谋有些时候就类似于一个条条部门的工作人员,而将军有时就像是一个块块干部,他要综合战场上的各方面情况,然后做一个总的判断,最后对此负责,凯旋而归或是自刎乌江。
“屁股决定脑袋”,不同的位置也决定了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思路。卖方分析员和买方分析员,实际工作上是有很大不同的,一个负责忽悠,一个腰袋子里有钱。拿钱出来投的,脑子里要多几根弦,时刻要警惕不要上当,而负责忽悠的,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只管大声嚷嚷,出发点就是一个,把钱给搞到手。
卖方研究员,有时你可以把他看成是一个小工厂主,你要把一个小工厂给维持住,挣到厂里的开支,还要把它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做起来,凭什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抓好产品的质量,质量好,企业大多能生存下来,质量要达不到标准,迟早都会完蛋。
而作为买方的分析员或基金经理,他每天要面对几十个行业的几百家企业,他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和那么好的记忆力去记住每家企业的具体情况?所以他一般就是记住每个行业里的领头企业或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卖方的分析师,就是要不断地进攻,对行业进行深度挖掘,找到好货,向买家推荐,当然适当的忽悠也是应有之义的。但买方分析师,就需要冷静矜持,要有一个大家闺秀的作派,彬彬有礼,而又细致观察,不放过也不可冒进。有貌有才,不适当的“高冷”也是不行的,“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世上有很多事情,一旦做错,是很难回头的。
希望以上的信息能够加深大家对注册金融分析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