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
设计 | |
导语 | |
人物履历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标题四 | |
标题五 | |
正文 |
2006年3月,在一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上,高善文博士正式提出“资产重估”的看法。他认为,从货币信贷加速和产能过剩加剧相并存的局面来看,中国广谱资产价格,包括股票和房地产等在内,可能将经历一轮比较大的重估。目前这一重估过程刚开始起步。当时上证指数位于1250点附近。[3]
此后,A股市场猛烈上涨,“资产重估”的提法因此引起更多的注意,并得到部分市场参与者的认同。
但与此同时,这一提法也引来了相当广泛的批评。许多反对者认为,当时中国股票市场的上涨主要受益于股权分置制度的变革、受益于上市公司利润的强劲增长等基本面因素,不能使用“资产重估”的提法来解释和把握。
在回应这些批评的过程中,高善文博士不断丰富其“资产重估”的看法,并最终发展成“资产重估理论”。相关内容收录在当时的研究报告和后来出版的《透视繁荣》、《经济运行的逻辑》等著作中。
2007年A股继续大幅上涨。更关键的是,与此同时,中国许多地区房地产价格开始加速上升,甚至纪念币、邮票等另类资产价格也普遍上涨。越来越多的分析员和投资人认识到,股价的上涨可能无法完全用基本面因素来解释,它也许是广谱资产价格重估中的一环。高善文博士“资产重估”的看法和“资产重估理论”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
许多人认为资产重估理论本质上是一套研究流动性和资金面变化的理论。
长期以来基于交易方面的经验和感受,A股市场的参与者普遍认为资金面松紧变化对市场起伏具有重大影响,但对于如何分析和把握资金面变化莫衷一是。
在操作中,投资者主要跟踪A股新增开户数、证券公司新增客户保证金,以及狭义和广义货币供应等指标的变化,来把握资金面的波动。这些指标在直觉上具有明显的吸引力,但从多年实践的情况看,其实际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十分有限。
资产重估理论具有必要的微观基础,并提供了分析资金面变化的系统框架。它对于中国历史上大类资产价格变化的大部分趋势都能够提供合理和前后一致的解释,并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因此在机构投资人中间产生了影响力。
例如,2013年5月份,中国银行间市场的“钱荒”愈演愈烈,这将如何影响经济和市场的运行,许多人感到很困扰。在此背景下,以资产重估理论为基础,高善文博士提出了“钱荒”将产生三次冲击波的预言,并具体分析了冲击过程展开的逻辑和影响。这一分析在资本市场上产生了强烈反响,随后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中央银行随之也被迫改变了既定政策立场。更加重要的是,随后一年多时间金融市场的变化显示,三次冲击波的预言大部分都得到了验证。[4]
实际上,资产重估理论之外,在中国通货膨胀形成、食品价格变化、刘易斯拐点判据、总供求分析等许多领域,高善文博士都具有深刻的观察和独立的建树。
|
模板样式 | style_z_9_1 |
专题调用内容 | 2006年3月,在一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上,高善文博士正式提出“资产重估”的看法。他认为,从货币信贷加速和产能过剩加剧相并存的局面来看,中国广谱资产价格,包括股票和房地产等在内,可能将经历一轮比较大的重估。目前这一重估过程刚开始起步。当时上证指数位于1250点附近。 此后,A股市场猛烈上涨,“资产重估”的提法因此引起更多的注意,并得到部分市场参与者的认同。 但与此同时,这一提法也引来了相当广泛的批评。许多反对者认为,当时中国股票市场的上涨主要受益于股权分置制度的变革、受益于上市公司利润的强劲增长等基本面因素,不能使用“资产重估”的提法来解释和把握 |
图片 | 无图片信息!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著名经济学家
下一篇:下一篇:澄清:否认战略新兴板马上要出来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