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
设计 | |
导语 | |
人物履历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标题四 | |
标题五 | |
正文 |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大任务,也是广大老百姓的期盼。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出现连续的、大面积的雾霾天气,今天来参加会议的同志很多人都戴着口罩,如果我们的发展要以付出人类的健康为代价,那就违背了发展的主要目的。应当说环境治理的技术,包括煤炭的清洁燃烧技术,汽车尾气的治理技术,水污染的治理技术,现在国际上都有,甚至大部分我们国内也有。现代的技术已经可以解决当前带来污染的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有效的机制,能够把这些环境治理的技术切切实实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谁污染谁付费,推行第三方治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过去我们是谁污染谁治理,结果由于监管不严,谁治理了谁吃亏,谁不治理谁就赚钱。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我看到中央电视台到京津冀各个地方进行现场考察,很多地方的烟囱冒着黑色的烟,脱硫脱硝设备放在那儿,成了聋子的耳朵,没有开动,而且还振振有辞,现在是取暖的时候,这个时候来检查什么?很多现成的法律的规定,我们制定的排放标准,我们装了那么多设备,不能落到实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这样一个机制总是不能落到实处,使我们治理污染的效果大打折扣。
有一个传统的思维定式认为,进行高污染的治理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实际上如果我们全国统一强制执行污染的排放标准,真正推行第三方治理,这样所有的企业就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平等竞争,用发展环保产业的发展,用市场机制的办法,就能把三中全会提出的谁污染谁付费,推行第三方治理这样一个有效的措施落到实处。
今天请来的四位同志都是长期从事企业[*{a}*]工作,从事环保工作,从事绿色科技和理论政策研究工作的,我想他们的发言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希望。首先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理事长傅成玉同志发言。傅成玉同志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石化产业而奋斗,先后担忧中海油、中石化的董事长。我想他的发言一定会给大家启发。
|
模板样式 | style_z_9_1 |
专题调用内容 | |
图片 | 无图片信息!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郑新立:投资消费结构扭曲已不能再进一步恶化
下一篇:下一篇:郑新立:发展不能以付出人类健康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