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
设计 | |
导语 | |
人物履历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标题四 | |
标题五 | |
正文 |
一、主要研究论文
[1] 于增彪:亟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成本管理系统,财务与会计,2010年第1期
[2] 于增彪、王剑:关于企业高管业绩考核的新思路,中国人才,2009年第13期
[3] 于增彪:试论国际金融危机与会计创新,会计之友,2009年第10期
[4] 贡华-章、于增彪、刘强: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引进与发展——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会计研究,2008年第9期
[5] 唐文哲、强茂山、陆佑楣、于增彪、陈云华、彭青锋:基于伙伴关系的水电企业流域开发管理研究,水力发电学报,2008年第3期;
[6] 于增彪、 王竞达、瞿卫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审计研究,2007年第3期
[7] 于增彪、刘桂英:借鉴企业预算管理理念,提升我国政府预算管理水平,《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河北大学预算管理研究所编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8] 王竞达、于增彪、 瞿卫菁:成本管理系统解析:实务发展、制度变迁和学术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7年第2期
[9] 于增彪、王竞达、袁光华:中国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研究方法、热点实务和人才培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 0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财务与会计导刊》2006年04期
[10]赵景文、于增彪:股权制衡与公司经营业绩,会计研究,2005年第 12期 ;
[11]于增彪、梁文涛:股票发行定价体制与新上市A股初始投资收益,金融研究,2005年第8期
[12]于增彪、王竞达、聂惠贤、杨公遂:从传统成本系统向作业成本系统的迈进——洛铜集团机台作业成本案例研究,财务与会计,2005年第12期 ;
[13]于增彪、李岩:流程理念——管理会计的新增长点,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年第2期
[14]于增彪、闫凤翔、刘桂英、郭群英、刘满江:预算管理与绩效核算集成系统设计——亚新科 BYC 公司案例研究(上),财务与会计,2004年第2期
[15]于增彪、 闫凤翔、刘桂英、郭群英、刘满江:预算管理与绩效核算集成系统设计——亚新科 BYC 公司案例研究(下),财务与会计,2004年第3期
[16]刘任帆、于增彪: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行业特征——来自冶金、医药、机械与IT行业的实证证据 ,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12期;
[17]于增彪、袁光华、刘桂英、邢如其:关于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 ,会计研究,2004年第8期
[18]于增彪、赵景文、袁光华、王竞达、赵晓东:重新审视美国会计对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影响,会计研究,2004年第3期
[19]徐瑜青、 王燕祥、于增彪:环境成本计划和控制的生命周期全成本法,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 第8期
[20]于增彪:我国会计学科发展纲要,《工商管理研究备要——现状、趋势和发展思路》,中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91-122页
[21]于增彪、黄莹、刘桂英:关于集团公司统一结算系统的探讨,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7期
[22]于增彪、梁文涛:现代公司预算编制起点问题的探讨──兼论公司财务报告的改进 ,会计研究,2002年第3期
[23]于增彪:成本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兼论中国成本管理战略,《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文集》,清华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编著,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2002年第10期
[24]于增彪等:现代企业内控制度:概念界定与设计思路,会计研究,2001年第11期
[25]于增彪等:我国集团公司预算管理运行体系的新模式,会计研究,2001年第8期
[26]刘小明、于增彪、刘桂英:《论管理会计的应用》之质疑——兼评邯钢经验 ,会计研究,1998年第6期
[27]于增彪:略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现代会计框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 第3期
[28]于增彪、倪汝炜:与美国“泰罗制”相当的中国“涿化制”——涿化“责任成本管理”的调查,会计研究,1997年第2期
[29]于增彪:略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研究,1996年第10期
[30]于增彪:美国会计的基本状况及其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启示,河北财会,1995年增刊第1号,第10-13页
[31]于增彪:关于行为会计的界定问题,《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从教五十周年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第199-215页
[32]于增彪、 贺锦娜:略论西方行为会计,会计研究,1995年第2期
[33]于增彪:关于我国会计发展趋势的探讨——行为分析尝试,财会通讯(综合版),1995年第5期;
[34]于增彪:关于研究与开发费用处理的会计准则——一种行为分析方法,《中国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完善与发展论文集>》,中国财经出版社,1995年
[35]于增彪:关于我国会计发展趋势的探讨——行为分析尝试,财会通讯(综合版),1995年第6期
[36]于增彪:经济学成本与会计学成本的离异趋同,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37]于增彪:改革反思,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38]于增彪: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究竟从何突破,责任会计的理论与实践——会计改革专题研讨会文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第209-213页
[39]于增彪,略论美国GAAP的基本性质:财会探索,1986年第3期
[40]于增彪:建立财务成本与责任成本统一核算体系的探讨,会计研究,1987年第10期
[41]朱宅仁、乔立平、于增彪:财务与会计既相互交叉又相互独立,会计研究,1987年第12期
[42]于增彪,试评各家成本之见解,南开经济研究,1986年第3期;
[43]Zheng Ting-ting, Chen Guo-gang, Yu Zeng-biao (Cor. Author), Integration of strategy, budgetary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 case of Sinochem Corporation, 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May 2009, Vol.5, No.5 (Serial No.48)
[44]Z. Jun Lin and Zengbiao Yu Responsibility Cost Control System in China: A Case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Application,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 Vol. 13, No.4, 447-467.
[45]Thomas W. Lin, Kenneth A. Merchant, Yi’ou Yang and Zengbiao Yu, Target costing and incentive compensation: Contrasting Chinese and Japanese systems, Cost Management,March/April, Volume 19, Number 2, pp29-42, 2005
[46]Zengbiao Yu, Xiaodong Zhao, 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s in USA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PRC. 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1(5). 1-11, 2005.
[47]Yuan Guanghua, Yu Zengbiao, Congruity of Multiple Performance Measures. 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1(2). 30-41, 2005.
预算管理系列评论文章
[48]于增彪:全面预算管理:从概念说起,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7年第1期;
[49]于增彪:全面预算管理该由谁“牵头”?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7年第2期;
[50]于增彪:预算管理、战略和总经理,《财务与会计》,2007年第3期;
[51]于增彪:预算表格及其体系,《财务与会计》,2007年第4期;
[52]于增彪:基于业务计划的费用预算管理:一个折中方案,《财务与会计》,2007年第5期;
[53]于增彪:预算不准确:难以避免但不乏对策,《财务与会计》,2007年第6期;
[54]于增彪:财务部门与预算执行过程,《财务与会计》,2007年第7期;
[55]于增彪:以预算系统为核心构建现代企业管理控制系统,《财务与会计》,2007年第8期;
[56]刘桂萍、于增彪、刘桂英:企业内部“左邻右舍”配合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条件,《新理财》,2006年第6期
[57]于增彪:预算——有用而又令人头痛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新理财》,2003年第3期;
国企业绩评价系列评论文章
[58]于增彪、张双才:国企绩效评价体系:逆向演进特征及误区,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7年第9期
[59]于增彪、张双才、刘桂英:国企绩效评价体系:财务指标之是非曲直辨析,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7年第10期
[60]于增彪、张双才、刘桂英、谢永乐:国企绩效评价:难度系数真的反映难度吗?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7年第11期
[61]于增彪、张双才、刘桂英,国企绩效评价设计的基本思路,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7年第12期
[62]于增彪、张双才、刘桂英,国企绩效评价对象是企业还是企业负责人,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年第1期
[63]于增彪: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国企业绩考核,《财会学习》,2006年第2期
《新理财》封面文章
[64]于增彪、麻蔚冰、王竞达:亚新科公司内控评价体系的构建,新理财,2006年第10期
[65]于增彪、刘桂萍、刘桂英:ABC电力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新理财,2006年第6期;
[66]于增彪、张莉、赵晓东、李落落、郑艳新:反倾销: CFO国际视野中的新亮点,新理财,2006年第2期;
[67]于增彪、张双才:企业集团业绩评价系统设计,新理财,2004年第10期;
[68]于增彪、张双才、梁春秋:大庆石油管理局业绩评价案例研究 ,《新理财》,2004年10期;
[69]于增彪、张双才:西方企业集团分部业绩评价系统的演进 ,《新理财》,2004年10期;
[70]于增彪、赵晓东、王竞达、刘桂英:流程观下的作业成本制度,《新理财》,2003年第9期;
[71]于增彪、刘强:大庆钻井二公司的作业成本制度设计,《新理财》,2003年第9期;
随笔——荷塘偶拾
[72]于增彪:国企未来:彻底毁灭还是保存实力? 《新理财》,2006年第5期;
[73]于增彪:从学校和医院乱收费谈起,《新理财》,2006年第4期
[74]于增彪:“改革”的标签已过时,《新理财》,2006年第3期;
[75]于增彪:中国CFO的职业化发展 ,《新理财》,2005年第1期;
[76]于增彪:向首都机场学习,从改进流程做起 ,《新理财》,2005年第1期;
[77]于增彪:关于会计的另类思考,《新理财》,2004年第3期;
[78]于增彪:“一支笔”让好人变坏坏人更坏,《新理财》,2004年第4期;
[79]于增彪:委派制不合乎逻辑 ,《新理财》,2004年第6期;
[80]于增彪:“收支两条线”与“小金库” ,《新理财》,2004年第9期;
[81]于增彪:价值及价值管理之辨析,《新理财》,2004年第7期;
[82]于增彪:“海龟”与“土鳖”的机遇与挑战,《新理财》,2004年第10期;
卷首语
[83]于增彪:我国企业仍应强化成本管理,卷首语,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9年第9期
[84]于增彪:迎接和适应企业理财的新时代,财务与会计,2006年期24期
序言与专访
[85]于增彪:《财务共享服务》(陈虎、董皓)序言,中国财经出版社,2009
[86]于增彪:《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探索》(汪一凡)序言,中国财经出版社,2009
[87]郑宁军:中国管理会计:是耶?非耶?——专访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于增彪教授,新理财,2006年第12期
[88]于增彪:八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西方预算发展轨迹,中国财经报, 2004年10月1日
[89]陈立齐、陈小悦、陈晓、于增彪:真实才是*4的,中国财经报,2001年11月9日
[90]于增彪、毛付根:我国*9位“现代管理会计”博士生导师——余绪缨教授 ,财务与会计,1989年第11期
其他
[91]陈虎、于增彪、李志伟:三维成本管理模式探讨,《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年6期
[92]刘桂英、于增彪、龚道道,战略:从内部控制到风险管理的关键,财务与会计,2006年22期
[93]于增彪、沈艺峰、宋献中、刘卫华、刘国林、英特尔、沈洪涛、何晴:现代企业理财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财务与会计,2006年第16期
[94]于增彪:作业成本制度实施案例,新理财,2003年12期
[95]于增彪、罗翔:引入保险机制 重铸会计信心,《广西会计》,2002年第10期;
[96]刘桂英、于增彪:介绍一种利润分析方法,财务与会计,2000年 第3期
[97]于增彪:继续深化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河北财会》,2000年第2期
[98]于增彪、刘桂英:美国责任会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财务与会计,1998年第6期
[99]于增彪:改革的困境与出路,社会科学报,1988年6月25日
[100] 张禹辉、于增彪: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的私营化运动,经济学刊,1987年第2期
[101] 库茨伯格文,于增彪、张禹辉译:信息时代的进化与革命,经济学刊,1987年第1期
新知识讲座
[102] 朱宅仁、于增彪:会计信息讲座,河北财会,1986年第7-12期,共6期
[103] 吴洪生、何生棠、于增彪:《管理会计》讲座,河北财会,1985年第1、3-8期,共7期
二、出版著作
[1] 于增彪主编:管理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2] 张双才、于增彪、刘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3] 亨格瑞等著、潘飞译、于增彪校:管理会计教程(第1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4] 亨格瑞等著、潘飞译、于增彪校:《管理会计教程》(第12版)习题册,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5] 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第2版)(作为副主编、撰稿人,撰写1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Hansen and Mowen著、于增彪改编、余绪缨审校:Managerial Accounting(7 ed),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7] 杨卓舒主编:现代市场经济大辞典(担任编委、分卷主编、撰稿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8] 麻蔚冰、于增彪、丁正东: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操作手册,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
[9] 詹姆斯.哈林顿等著、于增彪等译:绩效改进的武器,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
[10]詹姆斯.哈林顿等著、于增彪等译:全面改进管理,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
[11]詹姆斯.哈林顿著、于增彪等译:业务流程改进,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
[12]詹姆斯.哈林顿等著、于增彪等译:创造力大全,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
[13]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作为撰稿人,撰写3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余绪缨主编:会计学(作为撰稿人,撰写1章),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
[15]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厦门大学系列教材,作为撰稿人撰写3章),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
[16]Lawrence J.Gitman著、余绪缨主译校:财务管理(作为翻译者,翻译2章),1996年
[17]耿汉斌主编:现代财务与会计百科全书(担任管理会计总论主编、撰稿人),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年
[18]李宝震主编:会计全书(作为撰稿人,撰写有关现代管理会计和会计数学的部分词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19]黄鹏章主编:乡镇企业厂长必读(作为撰稿人,撰写会计部分),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
三、主要研究项目
[1] 财政部重点课题: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1999-2001)
[2] 华北制药集团公司:集团公司预算管理体系的设计、实施与跟踪研究(2000)
[3] 石家庄制药集团公司:集团公司预算管理体系改进研究(2001)
[4] 华北制药集团倍达公司:预算管理、ERP与流程设计集成研究(2001)
[5] 亚洲战略投资公司:亚新科集团内控制度草案的评价与修订(2001)
[6] 亚新科北京天纬公司:预算管理与绩效考评集成系统研究(2002)
[7] 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三峡移民工程管理控制系统(2000),陈小悦主持《三峡移民工程稽查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的子课题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会计学科发展纲要,赵纯均教授主持《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规划》(基金主任项目)的子课题
[9]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黄骅港主辅分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2003)
[10]大庆石油管理局:流程改进、作业成本与作业预算集成系统研究(2002)
[11]国家会计学院:企业计划与业绩评价开发项目(2002-2009),财政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全球招标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管理会计为主导的中国集团公司管理系统(2002-2005)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跨组织激励制度研究(2006-2009),陆佑楣院士主持《水电企业流域化、集团化、科学化管理理论与方法》(重点项目)的子课题
[14]民政部企业公民委员会:优秀企业公民评价标准研究(2005)
[1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跨国石油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研究(2006)
[16]郑州市郑碟有限责任公司:业绩指标体系修订与财务管理系统设计(2007)
[17]四川二滩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激励性薪酬制度与内控制度(2009-2010),强茂山教授主持《四川二滩实业公司战略管理:2010年—2020年经营发展战略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的子课题
[18]巨力索具股份公司:以预算为主导的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与实施(2010)
[19]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克商行以战略为导向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实施(2010)
|
模板样式 | style_z_9_1 |
专题调用内容 | |
图片 | 无图片信息!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清华大学会计学教授
下一篇:下一篇:于增彪:管理会计能够提高资源分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