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
设计 | |
导语 | |
人物履历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标题四 | |
标题五 | |
正文 |
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孙建一访谈实录:
问:平安,我们知道它在国际化方面的尝试也是比较早的,特别是中国*9家,已经外资参股的一个保险企业,当时的考虑是怎么样的呢?在1993年的时候。
孙建一:1993年平安发展到一定程度,进入第二个发展期,有一个瓶颈问题,当时不太好解决,就是资金问题。银行也好,保险也好,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监管部门对它的资本是有要求的。银行叫资本充足率,保险叫偿付能力。所以,平安那个时候,遇到的困难,业务的迅速扩张和资本的初步到位,形成一个矛盾。如何解决这样一个矛盾,我们当时考虑到,借外资来发展自己。我们1993年一年,和国际上的很多大的投资者进行接触,最后选定了高盛和摩根这两家同行,作为我们的股东。当时,净资产6倍的价格,卖给了这两家银行买入股权。而这5%的股权,可以说在那个阶段就迅速的帮助我们解决了发展的瓶颈,使平安能够在后面的始点吧,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充分的资金以后,有了一个迅速的发展。那个时候,考虑的更多的就是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发展问题。
问:那我们现在再回过头去看的话,平安跟战投的合作,现在来看的话,可以得到哪一些经验教训呢?
孙建一:从经验上面来说呢,我们感觉到,一个是资金问题。第二个,因为平安当时规模很小,成立时间也非常短,这两家投行进来以后,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东西,包括理念,包括运作方面的很多标准化的东西。所以,平安在以后还有几个动作,*9家聘请国际会计审计师来进行审计的就有他,也是*9家聘请国际精算师来审计的企业。平安以后的很多运作啊,和两家同行合作了以后呢,我们力求呢,一是国际化,二是标准化,三是市场化。就是用一个很高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发展。所以,平安在那个时期呢,应该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造就今天这个平安,可以说从那个时候,打下的一个很夯实的基础。
问:有没有一些失去的东西呢?
孙建一:失去的,我倒真没想到,因为这两家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感觉到,对我们非常有帮助,负面的东西,到现在我们没有想出来。
问:您刚才也提到了,平安聘请了很多外籍人士来管理企业内部的一些问题,那平安是怎么样处理这些外籍的高管的一些,比如说,他们企业文化的融合这些问题,还有薪酬管理方面的?
孙建一:在实际的接触过程当中,我倒觉得没有什么太特别,太特殊的。中国人也有不少在外资企业,或者在国外打工的,你也要接受人家的嘱托啊、接受人家的要求。实际上是一样,我们现在请的100个高管里面,有60多个是外企的。应该说,他们进一步的迅速的帮助平安,在管理上面,真的上了一个大台阶。因为我们有了很多制度,我们还要有很多推行这些制度的人。我们曾经总结过外资、外脑、外企三外,实际上就是,我们把这些人请进来,就算是一个外脑。跟前面那些资金就是外资。还有一个外企,就是帮我们建立了一整套架构,包括制度,包括流程,包括我们的文化。这个,都是非常市场化,非常国际化的。不管是外籍的,还是本籍的人士,大家都是在同样一个环境下工作,我觉得没有什么冲突,到现在来看,我们运作的非常好。
还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些外籍人士的进入和我们本土的管理人员一起工作呢,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本土成员的提升。不管是从理念,还是从企业等方面,很大程度的提升我们。这个因为,我们最终希望我们本土的,更多的本土的管理人员能够成长起来,来取代我们的外籍。所以,聘请外籍呢,这是平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当然不排除以后还有一些优秀的外籍人员会长期在平安工作,为平安的发展去做他们的贡献。或者我们提供一些平台,让这些外籍人士,专业人士,到这个平台上,真正的展现、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这些才能的发挥,实际上也是帮助平安在发展。同时,我们更希望我们本土的一些优秀的人才,能够成长起来,毕竟是一个中国的企业嘛。
员工持股
问:平安对于员工真的还是不错的,我们从一些,跟一些员工谈话也是知道的。我们也知道平安的员工持有一部分股票,现在进入了流通期了,最近呢,我们就有人评论的时候,就是A股*5的集体造富运动,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呢?
孙建一:平安现在只能说是前期工作的一部分员工有这个补贴,并不是非常普遍。因为现在平安的员工队伍和十年前、二十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而这个员工补贴这一块,它不是一直延续在发展的,它就是一个初级阶段的一些事情。这些人呢,他不管他造不造福,他前期敢于拿出一部分钱,投到平安里面来,我们还是很钦佩这些员工的,因为他们对公司是一种信任,充满了一种信心。我们不能用现在挣着钱了,股票涨了,挣了钱以后来说三道四。当初敢拿出来这部分钱,因为当时大家收入也不高,特别是高管,高管可以不拿工资,或者是只留一部分生活费,其他的都投到这个股权。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一个回报。另外呢,关于员工股权这一块呢,我们高管完全不参与。我们跟大家一样,我们投入的更多一些。因为我们当初要树立一个榜样吧。但现在的整个管理运作,都是交给员工,员工也自己有他们的代表会,选出的代表组成的管委会来决策,所以我们从不干预,或者影响这一块。
问:高管方面是不是也没有减持的这样一种计划?
孙建一:高管呢,是以后不减持。但是呢,我们的所有的行为,他要影响到员工,做这个事情还是要合法合规,你不减持,让员工去减,或者员工他自己愿意减的,他要求去减。这么多年了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已经退休了,这里面有很多事情都扯不清楚,所以我们交给他们,我们不管,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办,是留,是减持,我们按照法规办。不过员工是代表会他们确定的,这个公告也发过,叫一致行动。但是我相信,我们的高管对公司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一是行动人,我们作为一分子,我们只能是服从。当然以后可能根据制约,很多高管如果认为这个分到钱以后,我相信他们可能还会个人采取一些行为,或者再从市场上把它购回来啊,这就是个人的,我们也不能用一种命令,或者一种纪律来要求。但是很多高管都有这样一些表示,我们不能干预,不能改变员工所做出的决定,我们都服从他。
海外投资趋于谨慎
问:那我们看到,上半年平安证券在这一块做得非常好,这一块为什么会突然成为一个亮点呢?
孙建一:不是突然,实际上,这几年,平安证券在同行业务呢,都是在前列。没有拿*9,也是第二、第三,一直在前列。
问:在这种不景气的情况下,还做得那么好?
孙建一:因为平安证券呢,我们是要做我们自己的特色,所以,每一个业务板块我们都要求是这样。就是,你把一个特色做出来,你不一定做得*5,但你一定要做得*4。所以,平安证券呢,它不能和一些大券商去比,它就做它的特点,它的特点这么多年它摸索出来了,它就做中小板块和创业板块。所以在这个方面呢,他积累了一支队,也积累了一套经验。所以,在不景气的情况下,反倒中小板块和创业板的上市需求会多一些。这样他们迎合了这样一种时机吧,而且通过这几年在业内,它也有口碑了。很多中小企业,包括创业板,都非常希望能够找的平安证券来合作。这个也是我们好多年以前,我们在发展战略上,我们也考虑到大企业毕竟数量有限,更多的还是中小企业。
问:非常有远见。
孙建一:所以很多大券商,他原来致力于一个大的板块,他忽略了,或者没有太重视这个板块,而我们一直盯着这个板块。
问:我们在海外投入这一块,因为有那个富通的经验嘛,我们将来会不会就是,采取一些不一样的一些策略?
孙建一:肯定会,因为富通这个事件还没最终了解,现在还在继续解决过程中。现在,可能大家都知道,富通股价还是在回稳,所以对平安的损失也减少了。但是境外的投资,应该是作为投资的一个板块,但不是一个主要的板块。当初我们投资富通,实际上,我们在社会上已经做过多次的解释,并不是作为一种,所谓什么财务投资啊,什么战略投资啊,我们更多的是去解决,比方说单一货币风险的问题,以后的投资渠道问题。我们更多的是倾向这些。所以,下一步的投资肯定会非常的谨慎,境外的投资会非常的谨慎。而且监管部门对境外投资这一块,也有很明确的要求,我们会严格的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谨慎的投资。
坚持创新是平安成功特质
问:平安最初是从一家很小的中小企业发展,到现在它成长为这么大一家,可以说是一个巨人。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面,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你加入平安也非常久了,今年好像是20年。
孙建一:超过20年了。
问:在这个过程里面,你觉得平安有哪些特质,决定了它可以成长为今天这么成功的一家企业吗?
孙建一:所谓的特质啊,说漂亮一点就是坚持创新。平安成立之初的时候,我们有两句话是作为我们的宗旨,就是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平安没有任何背景,不像我们的工业,咱们国家、政府来支撑。平安当时成立的时候非常小,如何发展,我们需要保持我们一些的特点和特色。所以,我们按照这两句话,改革求生存,创新求发展,20多年,始终把创新作为公司的生命。没了创新,平安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平安在业内做了很多*9,创造了很多*9。金融企业的创新,它不像制造业,在产品上面不能放弃。金融企业的创新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它是对于法规的一些突破,或者是传统制度的一些突破。平安注意力是放在这些方面,如何去寻找一些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一些制度,一些政策,尽管过程呢,应该是非常的艰难,因为没有不行。你要让它有,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但是,平安是毫不气馁,我的体会是这样。碰过很多钉子,也走过很多回头路。但是始终不气馁,不妥协。创新,有了创新,有了那么多的*9,才有了平安的今天,一直到目前来看,平安这个创新的特质始终没有变。包括深发展的这个构思,应该说,也是一种创新,国内从来没有这么大的金融评估。包括走如何经营这条路。我们希望我们和行业能够有所区别,差异化。形成的差异化,就形成了一个特征,形成的一个特点,至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我相信所有的企业都可能遇到,只是程度不同。如何去解决,如何去面对。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创新。
问:就你个人来讲,20多年来,您对平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孙建一:这个就好像你养孩子一样,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就到了你手上,你把他抚养成人,这个感情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对平安就是非常非常细心的去呵护它,希望它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问:这20多年里面,您觉得哪一个决定,或者哪一件事情对您来说,印象特别深刻呢?
孙建一:多了,不好说是一件两件事情,实际上在过程中是非常多的。你现在回过头看,有些问题可能是不太严重的问题,但是对平安过来的这20多年,也可能很多小问题就会在当时把它灭掉,如果那个坎儿过不去的话,就可能把你灭掉,你就不在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早期有那么多企业,很多企业也都辉煌过,现在也都不见了,找不到了,成为了历史了。实际上,可能就是那个坎儿没过去,你说现在是哪一件,平安这么多年,每一个发展阶段里面,都遇到了很多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就习惯了,也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平安慢慢成长起来,很难具体说道哪一件,要说大事迹,公司有大事迹,那个就比较大。实际上,还有很多,当时我们感觉比大事迹更困难的一些事情。
|
模板样式 | style_z_9_1 |
专题调用内容 | 因为平安证券呢,我们是要做我们自己的特色,所以,每一个业务板块我们都要求是这样。就是,你把一个特色做出来,你不一定做得*5,但你一定要做得*4。所以,平安证券呢,它不能和一些大券商去比,它就做它的特点,它的特点这么多年它摸索出来了,它就做中小板块和创业板块。所以在这个方面呢,他积累了一支队,也积累了一套经验。 |
图片 | 无图片信息!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孙建一:平安成功与深圳息息相关
下一篇:下一篇:孙建一: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