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

      登录/注册

登录

合作账户登录:      

资料修改成功
失败提示失败提示

经济学家裴长洪: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机遇与动力

发布时间:2015-05-15 16:09    来源:高顿网校 我要发言   [字号: ]

正文  
  今天在这里我跟大家做学习与交流,主要话题就是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些体会。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解释了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对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特征作了系统分析。二是提出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主要就是这两件大事,同时也部署了明年要起草十三五规划的任务。这里我主要讲怎么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主要讲了9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特征。我作了一些归纳。
 
  一、经济增长转速的原因
 
  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为什么会转速,这是近两三年来经济学界在研究的问题。大家在媒体上会看到有个词叫“潜在经济增长率”,经常说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实际是在下降。为什么会下降?我简单的讲一下这里面的机理:
 
  从生产要素来看,劳动力过去三十年从农村大量向城市转移,原来在农村是失业或者是隐形失业的劳动力,进城就业了,实际上是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生产要素投入大幅增加;从资本要素来看,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三十多年来增长速度非常快,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地矿产资源的资本化——大量土地变为开发区、房地产,小煤矿等各种矿产资源大量开发,可以说过去三十年是原来没有价值的自然资源的资本化狂潮;从技术要素来看就是工业化技术大量普及。这三大要素是促进经济增长速度走高的因素。在产业结构方面,我们过去主要从*9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在这转移过程中,工业的生产率无论如何都比农业的要高,就算最落后的乡镇工业也比农业生产率要高,因此大量的资源从农业转向工业。生产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变化都在推动经济增长速度向高速度走。
 
  但是近几年,情况发生了转变:*9从生产要素来看,农村中大量青壮劳动力转移的现象会变少,按国家统计局数字,劳动力人口的绝对数在下降,不仅劳动力减少,连劳动参与度也在减少。过去农民工进城什么活都干,现在80、90后农民工是要挑工作的。而几百万大学毕业生也不是人人一毕业就有工作,这样导致劳动投入的增长速度下降,这个因素就不支持高增长。第二从资本来看,现在已经拿不出那么多土地搞开发区、房地产,土地与矿产资源资本化狂潮已经结束,先进技术,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的瓶颈,也不支持以前的高增长。第三从产业来看,现在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业产转移,新的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就是第二产业变第三产业,这个情况比较复杂。过去的转移是从低效率向高效率运作,现在这个变化就不一定了。因为我们的第三产业中大量是传统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并非经济效益高的现代服务业,所以当发生这部分转移时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一定会上去,这也是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上述这些因素都不可能让我们的经济再像以前一样高速增长。再加上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因素,比如万元GDP能耗指标、降低碳排放指标等等,都具有约束性。所以进入中高速增长是客观规律,不是政府主动调控的意愿,也不是想不想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必须顺应这个客观规律。
 
  二、新常态下的新问题
 
  1、需求机制发生转换。大众消费热潮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过去大众消费是模板式消费“一浪接一浪”,现在结束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刺激消费的效应也慢慢消退,已经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
 
  2、高强度大规模开发投资转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高强度大规模投资已经没有或者很少,现在主要转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这也是国家能掌控的。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要靠企业家去创造。投融资政策发生变化,出口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转向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低成本优势将弱化,原来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已经没有了,必须培育新的优势,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变成高技能劳动力。
 
  3、供给机制转换。要素规模驱动转向依靠人力资本质量、技术进步和创新。
 
  4、生产组织机制转换。企业兼并重组,如生产过剩行业、部分加工行业、房地产业都面临这一问题,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5、市场竞争机制转换。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环境生态约束性增强,环境承载外部性凸显。
 
  6、风险防控机制转换。经济增速下调的风险总体可控。经济下行的风险带来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影响、居民收入增长受到影响,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高杠杆指企业的负债,即中国企业的负债率太高。中国的负债有三个层面,是政府负债、企业负债、居民负债。政府负债从研究结果看,中央的负债水平是安全的,一部分地方负债较高,但总体可控。风险*6就是企业负债,尤其是国企特别是竞争性行业负债率很高,民营企业好一点。
 
  因此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是: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三、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是: 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过去搞4万亿的刺激政策效果是不明显的,现在就面临着三期叠加效应,包括以往实施刺激政策的消化阶段,结构调整阵痛的攻坚阶段。因此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技术取向是:保持区间调控弹性,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财政政策的话,明年中央财政会加大赤字预算,赤字会增加。货币政策是社会所关注的,不少企业都反映融资难,融资贵,我预计明年这个问题会有所缓解,但要根本解决还涉及到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明年货币政策我个人认为仍然是松紧适度,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大水漫灌。
 
  经济工作会议讲经济新常态仍然是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怎么来理解下行还是战略机遇呢?我们过去把GDP看的太重,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一面就是发展很快,但是我们的GDP“水分”很大,这里不是指统计数字,而是指譬如产能过剩的情况,比如说钢铁、水泥已经生产出来,放在仓库里没人要,但是已经计算GDP;房产造好,卖不出去也要交税;劣质工程没几年,塌掉的桥、路都算GDP。这就是一个经济质量的问题,但我们目前又拿不出具体经济质量的指标。
 
  四、新常态的优势
 
  *9,体量可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今年前3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四,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60%以上。
 
  五、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
 
  2015年的经济工作总抓手,习总书记讲了五个方面,一是稳增长,二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三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四是优化区域格局,五是改善民生。
 
  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来自哪里:首先我们的经济还是很有韧性的。按照中美2010年到2013年GDP总量变化来看,美国三年增加1.61万亿美元;中国三年增加3.47万亿美元,多增1.86万亿美元;大约12年左右(2024年左右)超越美国。2024年,中国GDP超过美国,成为世界*9。成为*9已经没有什么悬念的,前景是乐观的。
 
  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1、改造传统产业。中国经济处在世界产业链的低端。2012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1.76万亿元,利润总额为884亿元(合约138.85亿美元),虽然主营业务收入差不多是苹果公司的2.6倍,但利润仅为苹果公司的53%。中国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利润很低。从行业来看,我们的装备制造业也是大而不强,去年有人算过,最困难的时候一吨钢仅赚0.27元钱,卖四吨钢才能赚一瓶矿泉水。第三产业有大量传统行业,如商贸等行业大量存在,农副产品流通体制落后,还有物流行业也很弱,我们的物流公司实际上就是运输公司,不是现代的物流企业。
 
  2、发展服务业。我们服务业比重低,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而且传统服务业比重又很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0.4百分点,可以创造100万个新就业岗位。我们服务业虽然比重低,但也说明发展空间大,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如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75%,到2016年要达到5%;美国现在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是15%到18%。同时我国健康产业蓄势待发,《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还有老年消费,当我们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时,这个产业有很大的空间。钟南山院士估计我国老年人市场消费的年需求已达1万亿元,但实际供给不足1000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2万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8万亿元。
 
  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点推进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政府需要注意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完全靠补贴,如太阳能、风能发电只适应小电网,不能与国家大电网相连,只能作为一种补充能源。一些新兴产业的前景比较好,比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将提高到25%。如新能源汽车,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2020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00万辆,累计产销量将超过500万辆。中国政府规定到2016年,中央政府部门新购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所占比例要达到30%以上。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行服务收入均取得30%以上增长,带动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6%。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营收入同比增长20.2%。如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2013年节能环保产业全年增速在20%以上,从业人员达到2000万以上。其中,环保专用设备和监测仪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2200亿元,同比增速达到22.1%。医药、医疗器械制造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8%和17.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2015年的改革任务:
 
  一是要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
 
  二是改善金融支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三是要靠改革激发民间和民营经济活力。目前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9产业和绝大部分制造业领域,所占比重在70%-90%之间,在采矿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的比重比较有限,特别是在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油气、电力等垄断性行业,民间投资比重极低。
 
  四是市场活力要靠企业家的活力。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加大对民间资本的金融支持力度。
 
  从以往情况来看,每次改革都会带来5年左右的经济繁荣期,经济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1983—1988年的5年繁荣(除1986年的8.8%外),顶峰为1984年的15.2%;1992—1996年的5年繁荣,顶峰为1993年的14%;2003—2007年的5年繁荣,顶峰为2007年的14.2%。
 
  当前改革的措施已经开始到位,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比如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后,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巨大:2014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企业168万户,同比增长57%。里面新登记私营企业158万户,从业人员达1009万人,同比增长43%。因此我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还要实现7%左右的增长,我个人预测明年经济发展目标也会定在7%。

 
导航大图
导语
标题一
标题二
标题三
人物档案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责任编辑
标题四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裴长洪就杭州智能化建设的构想发表演讲
下一篇:下一篇:裴长洪:保持合理增长速度,改革创新

公司简介|联系我们|诚聘英才|合作专区|建议与投诉|资质证明
Copyright (C) 高顿网校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38153号-1

金牌名师 高通过率 全景课堂 高清实录 课程保障 先听后买 学习工具 无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