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

      登录/注册

登录

合作账户登录:      

资料修改成功
失败提示失败提示

邓力平建议国家财政、公共财政、发展财政的统一

发布时间:2017-11-06 14:45    来源:高顿网校 我要发言   [字号: ]

正文

  邓力平建议国家财政、公共财政、发展财政的统一

 
  至2005年末,总人口 153.22万人,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市常住人口225万人。2003年5月经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现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厦门的主体——厦门岛面积约132.5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屿。
 
  今年前三季度,厦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4.48亿元,增长13.5%。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增长54.6%,完成全年任务;财政总收入318.24亿元,增长19.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71.4亿元,增长17.6%;外贸进口124.98亿美元,增长20.8%,明显好于去年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383元,增长12.8%,农民现金收入7555元,增长1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7,物价保持平稳。
 
  开幕式后听了*9场报告:《如何审议工作报告》,乔晓阳。他强调:审议工作报告是代表依法行使权力,也是依法履行职责;做好审议前的准备工作;如何审议工作报告。
 
  下午是听《全国人大代表与新时期预算报告审查》,报告人是邓力平。
 
  与邓力平相识多年,他的报告,我2006年在上海参加代表培训时就听过,有的内容,我在湖北培训人大代表时也引用。但是,这次再听又有新意。他提的观点其实很实用。
 
  特别是邓力平建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是国家财政、公共财政、发展财政的统一,对我大有启发。也成为我“发展国家长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新依据之一。我6日再到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就是要谈这个观点。
 
  邓力平的报告值得“习财政学者”整体把握。
 
  一、对新时期的基本把握——研究财政要考虑的问题
 
  1、对国际经济形势与经济全球化的把握。
 
  2、对改革开放30年进程的回顾。
 
  3、对“十一五”规划要求的理解。
 
  4、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财政部提出,建设“协调、法治、精细、透明、绩效、科技(金财工程)、民生财政”。
 
  二、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下的预算管理
 
  1、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
 
  要正确理解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辩证关系:只要有国家存在,如何财政都是国家财政,而市场经济下的财政主要表现为公共财政形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包含了三层含义:
 
  (1)公有制基础上的公共财政涵盖的范围要比所有制基础上的公共财政要广。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应的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应体现为公共财政(应是预算)、国有资产财政、社会保障制度三者的统一。
 
  (2)如何公共预算管理制度都是依托于一定的社会选择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公共财政下的预算管理必须遵循“党的[*{a}*]、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者的统一的基本原则。
 
  (3)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我们一定要始终把握国家财政、公共财政与发展财政的有机统一。他的意思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需要大量的“社会先行资本”投入。要大力研究“发展财政学”。
 
  3、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特征
 
  三、人大制度与预算审查
 
  分析邓力平的观点,则不由得想到邓子基老先生的观点。这对财政学界的“父子兵”影响极大,尤其是在长江以南的中国。
 
  1962年,邓子基先后发表了论财政本质的三篇文章,提出了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这一理论在国内的经济学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1964年,在大连举行的全国财政学术理论研讨会上,邓子基的财政本质说得到了与会的大多数赞同。奠定了他的理论主张在我国财政本质说的主流派地位。
 
  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邓子基提出了财政本质与模式论,财政四要素论、财政四职能论、财政、税收、国有资产管理一体两翼、一体五重等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多为政府部门所采纳,在财政、税收、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60年来,邓子基教授撰写了两千万字的学术着作。为国家培养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已超过百人,培养硕士生达到300多人。
 
  《财贸经济》2002年*9期发表邓子基先生的文章——“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与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又引起一场争论。老先生提出,要明确“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概念。从理论上和历史上,任何社会经济形态的国家都存在着财政,财政等同于“国家财政”,也叫“政府财政”,这是“财政一般”。财政因其天然具有公共性,也叫“公共财政”。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财政、政府财政、公共财政是一致的。不过,现在我们所指的“公共财政”是引进西方的。因此,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基础理论概念,围绕着这两个概念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次生概念。例如,国家分配论、国家财政论、国家需要论、国家财政模式 (类型 )……
 
  有不少反对意见。有的文章对公共财政论与国家分配论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公共财政论的科学性、社会正义性与国家分配论的非科学性、御用性,提出,要彻底摒弃国家分配论的财政观,树立公共财政论的财政观,加快我国构建公共财政制度框架的改革进程。
 
  可见,“两邓”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导航大图
导语
标题一
标题二
标题三
人物档案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责任编辑
标题四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邓力平总结财政工作辉煌务实的一年
下一篇:下一篇:邓力平:提高代表履职能力

公司简介|联系我们|诚聘英才|合作专区|建议与投诉|资质证明
Copyright (C) 高顿网校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38153号-1

金牌名师 高通过率 全景课堂 高清实录 课程保障 先听后买 学习工具 无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