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9月24日,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接受媒体专访。记者对其谈话摘要进行了整理,以飨网友:
昨天我们刚刚举行了“748工程40周年纪念大会”,“748工程”是国家“汉字信息化工程”的代号,如同是方正集团这部“大片”的前传。时光荏苒,748工程四十年过去了,方正集团创立也将近28周年了,方正依旧高举技术创新的旗帜。
很多人知道方正有IT产业,也知道我们的理念是“持续创新”,但大家对我们现在的情况可能还不太了解。从2003年方正集团战略转型开始,,直到今天,无论方正集团的业务领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我们身上持续创新的基因和校办企业对产学研的坚持都没有改变。
我本来是个教授,当时在北大教育学院当常务副院长,研究领域是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我不是个热衷当官的人,最后阴错阳差还是做了一个管理者。学校当时让我到方正,各位[*{a}*]陆续找我谈了20天,最后学校[*{a}*]小组开会决定我必须来。我是当过兵的人,也是党员,服从组织分配。那时候方正到了一个生死关头,大概13年间[*{a}*]班子是换了6次,非常艰难。王选老师跟我谈话,我也做出了承诺:方正高层人事地震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起初学校派我来方正,是让我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问题解决之后,王选老师不让我走。我留下要面对这样的问题:这个企业何去何从?我向董事会提交一个报告,关于方正发展战略。方正是不是应该走专业化基础上的有限多元化?
如果单一做激光照排技术,做个“小池塘里的大鱼”,做个盈利的小公司,但这可能不符合北京大学校企的担当,不符合社会对方正的期望。另外一条路,是有限的多元化。
而我当时在报告上讲,方正发展有限多元化,要有自己的核心:有核心的技术创新,比如方正IT,或者有核心的专业化资源,比如方正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百年传承,发展医疗医药事业,关注国民健康。
有人不看好多元化企业,说一做就死。我说方正不一定,方正可以去打造内部的强有力的管控体系。在人才体系上,我的观点是:你一定要相信这个企业,一代要比一代强,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认为要做到这种传递,就要在人才的质量管理上创新。方正的干部要到耶鲁去接受培训,要能够保持年轻化。只有相信下属比你做得更好,这个企业才可能更好地成长。
我们在方正IT产业这些年大概投了差不多有80个亿,在医药方面,就创新产业和研发,医疗医药上投了大概50多个亿,方正医药研究院我们还给了1.1个亿研发医药。我在别的地方赚钱,支持做技术的人去磨炼,支持他们做出自己核心的东西。我们都在做什么,做的是基础的东西。
这些基础技术,我相信有一天,当政府发现我们的国家安全极为重要的时候,我们积累的技术实力是可以马上回应这个需求的。一个企业,要想基业常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和社会的总体利益,或者叫根本利益,基本一致起来,赚钱肯定是要赚的,但是你如果做的是不符合社会总体利益的事情,你早晚会有问题。方正作为北大的企业,我们有一些不能逾越的底线,我们要赚钱,但我要考虑到国家的需要,北大人有一种使命。
方正之所以现在能做的好,首先是北京大学是一个非常开明的老板,这是最重要的。第二个是改制,你要让骨干员工和这个企业同生死共拥有,要有一定的股份,方正能做得比过去好,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它的改制。至少我们在体制上机制上给了保证。
还有就是我们有一个特别团结的[*{a}*]班子。你看,我从1999年到现在,从我当了董事长之后,我们这个班子非常稳定,很团结,一个[*{a}*]班子不团结,这个企业是不可能好的。
我们最根本的东西是产、学、研结合。背靠北大,北大给予技术、人力、品牌各方面的支持,这个产、学、研,我认为我们是做的比较成功的。在创新上,我们一直在讲要把企业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利益基本一致起来。你坚持就一定会有回报。我们来源于教育,也回馈教育。
方正在做智慧城市。如果我们从一个城市的某一个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来定义智慧城市的实施围度,今天看来,与我们合作的城市可能至少得在数百家。今年开始,国家政策在这方面的导向更加明确,在这个市场上的企业也都渐渐明白了该怎么去做智慧城市。
说到这个信息化系统,最要命的是什么呢,就是以前每个地方,别说是一个市,市下面的区县,甚至再往下一个经济开发区,它们在用信息化系统的时候,各自为政。民政、消防、安全等,也是各自为政。这是中国城市信息系统的一个现状。
|
导航大图 | |
导语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人物档案 | |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 |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 |
责任编辑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专访方正魏新:IT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下一篇:下一篇: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校企需要更多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