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2014年10月,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探索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近年来,应用技术学院不断探索和实践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学院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目前,学院正在积极推进“企中校”、“校中企”的合作平台建设,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型尝试。
“企中校”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应用技术学院与创美工艺(常熟)有限公司合作近五年,双方在该公司共建了“生产革新部”,用于开展公司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改造。在学院毕业生主导的科技攻关下,先后开发出生产线用多关节机器人(被列为创美集团ISOAP项目成果之一)、为所有冲床所配备的上下料气动机械手、应用无线传感网及数据库技术等,这些革新全面提升了该公司自动化水平及管理水平,大大节约了企业人力成本。在保持产能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公司员工规模由2800多人节减为现在的1900多人。
近日,学院又与创美工艺(常熟)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创美分院。签约仪式上,双方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群与课程群建设、共同规划大专业平台、共同开发具有应用特色系列教材及今后在企业安排相关教学活动等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学院副院长朱跃强调,校企合作融通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和提高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合作企业成为学院的一个校区,学生在学院完成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学习,直接进入“企中校”完成技能提升与创新训练,这不仅加强了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缩短了用人单位和学生的“磨合期”。
“校中企”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
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和工艺,原汁原味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现企业岗位需求与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是近年来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学院重点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的针织成衣工艺课程实训项目都来自AB集团当季的市场产品,教学过程采用“生产流水线”形式进行,每个学生一个工位、每个工位一个制衣工艺和任务,工位采取轮岗制。
将企业的一线产品和项目直接用于教学的的课程也屡见不鲜,如:在学院软件工程实验室(与中软国际集团共建)中开设和实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JAVA程序设计、LINUX程序设计、软件综合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都融合了企业特点。
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本营在学院。为了强化“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还借助合作企业的设备、师资甚至资金,通过*9课堂的企业课程、第二课堂的职业技能大赛,逐步完善“校中企”平台建设,推进学生课外兴趣小组、项目研发小组、竞赛小组三层次的大学生科创梯队建设。
毕业设计让学生走进企业生产一线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学院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抓手。学院紧密依托丰富的合作企业资源,在从企业寻找毕业设计课题、企业兼职教师来校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尝试将部分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直接放到企业开展,毕业设计题目则直接源于企业的研发课题、开发项目或生产环节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做到真题真做真应用。为了保证毕业设计内容、形式和规范的全部质量,试点本科生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度,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指导和把关学生的毕业设计。
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才能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未来应用技术学院将继续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专门人才。
名人名言: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
导航大图 | |
责任编辑 | |
导语 | |
大标题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苏州大学2014年度本科专业申报情况公示
下一篇:下一篇:苏大齐抓共管、融合创新,打造创业就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