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国养老面临诸多复杂问题,其中至关重要、最为严重的是养老金储备过低问题。如何通过二、三支柱强化个人养老储蓄,如何让养老资金安全增值,如何在养老产品和服务上进行创新,是个人和险企都应思考的问题。
面对汹涌而来的“银发浪潮”,中国人该如何面对“未富先老”的现实困境?近日,首届“沪上十大金融家”、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杜永茂先生在上海陆家嘴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中国人养老应强化“二、三支柱”
杜永茂介绍说,我国的养老金储备严重不足。截至2012底,我国养老金储备只有4.6万多亿元,占当年GDP仅9%,人均3400元左右。
他认为,“二、三支柱”的弱势是我国养老储备不足的根本原因。国际通行的养老模式是三支柱,我国也采取了三支柱模式,*9支柱是社保 ,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在美国 ,称401k计划),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在美国,称IRA).
未来10年,我国民间零散的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养老储备、民间地下资金和部分储蓄都将会被吸纳到养老金储备中来,尤其是养老年金和养老金个人账户将有极大的吸引力。
投资收益能力决定养老金增值可能
“但想要在银发商机中觅得一杯羹,不是每家险企都可以天然获得的。保险公司想要在未来养老市场中取得优势,两大能力至关重要,包括投资收益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对潜在的机遇,杜永茂显得很冷静。
“养老金储备主要靠投资增值,而不仅仅靠缴费。如果一个客户自25岁开始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每月缴纳工资的8%,年收益率6%,60岁领取到80岁,则有个中国式的‘20:35:45’法则,即100元退休金中,他只需缴纳20元,退休前有35元的增值,退休后有45元的增值。”
但是,能否获得神奇的复利增值效应?老百姓能否从储蓄型养老转变成投资型养老?除了国家对“二、三支柱”的制度推动之外,关键是看商业性养老主体投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从近六年商业公司年金平均每年回报在8%的水平来看,养老保险机构投资远远好于政府社保约2%的水平。
名人名言:我从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 -- 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
导航大图 | |
责任编辑 | |
导语 | |
大标题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杜永茂的工作简历
下一篇:下一篇:平安养老年化收益率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