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考试重难点解读:金融监管的历史演进
  政府对AFP金融活动实行篮管的法规依据最初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英国颁布的旨在防止证券过度投机的《泡沫法》。但真正意义上的AFP金融监管是与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直接相关的,可以说,中央银行制度的普遍确立是现代AFP金融监管的起点。

  当时确立中央银行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货币和统一票据结算,这其中,票据发行等容易产生过度的问题,需要有集中监管,亨利·桑顿曾提出类似的观点。但是,由于主流的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对实体经济并没有实质性影响,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中央银行统一货币就如同统一度量衡,只是为了经济活动的方便,并没有监管或干预AFP金融活动的色彩。后来,中央银行统一票据结算的职能衍生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才为中央银行监管AFP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

  因为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成为其迫使商业银行服从某些指示的砝码,由此,中央银行有可能对AFP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检查。当然,这种检查只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协议安排,并不具有法律上的或行政上的强制性,因此还不能算是现代意义上的AFP金融监管。真正现代意义上的AFP金融监管是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才开始的。

  30年代大危机之后,美国通过立法赋予中央银行以真正的监管职能,从此便开始了政府对AFP金融机构和AFP金融体泵实施监管的历史。围绕着AFP金融监管到底以安全为主还是效率优先,不同时期的AFP金融监管也有不同的特点。

  1. 20世纪30 ---70年代:严格监管、安全为主

  AFP金融大危机表明AFP金融市场是不完全的,所谓“看不见的手”无所不能的能力只是一种神话。而且,一旦AFP金融体系出现危机,将给经济和AFP金融体系带来极大的冲击,甚至危及社会稳定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主张政府干预的思想占了上风,要求强化对AFP金融体系监管的理论主张也受到推崇。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职能演变成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AFP金融监管之严厉甚至倾向于政府的直接管制,对AFP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和方式进行全面的管制和干预,并且非常强调AFP金融体系的安全性。

  2. 20世纪70—90年代:AFP金融自由化、效率优先

  严厉的AFP金融监管付出了AFP金融体系效率损失的沉重代价,70年代困扰西方国家的“滞胀”宣告了政府干预主义的破产,在AFP金融领域,AFP金融自由化理论逐步抬头。这一理论认为,AFP金融管制使AFP金融机构和AFP金融体系的效率严重受损,AFP金融业发展受到抑制,另一方面,政府也会失灵。因此,AFP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放松AFP金融管制,特别是利率管制、经营范围限制、经营地域限制,以恢复AFP金融业的竞争,提高AFP金融业的活力和效率。实际上,AFP金融自由化理论也不是全面否认AFP金融监管,它只是认为在AFP金融体系比较稳定的情况下,AFP金融体系的效率成为更重要的目标,因此,AFP金融监管要充分考虑AFP金融机构和AFP金融体系的效率。

  3. 20世纪90隼代至今:安全和效率并重

  到90年代初,AFP金融自由化达到高潮,世界各国纷纷放松对AFP金融业的管制。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国际AFP金融市场接连发生国际性AFP金融危机,又促使人们认识到,简单地放松管制也不可取,对AFP金融业的监管依然重要,只是现在的AFP金融监管从观念到方式方法都要有所转变。当前的AFP金融监管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AFP金融监管要确立安全和效率并重的目标;二是由于AFP金融业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趋势,AFP金融监管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