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考试大纲考点解读:理财市场信用卡用户
  随着“塑胶货币”时代的来临,信用卡挟其方便性迅速攻占现代人的心,因而也引起一场消费革命。对现代人而言,从此不必带着大把钞票到处跑,“一卡在手畅通无阻”,既有刷卡的便利性,又能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乐趣,无怪乎信用卡一引进国内,立刻受到国人的青睐,纷纷以晋身“有卡阶级”为现代时尚。

  信用卡刚抢滩国内时,尽管申请人会费及年费高过他国标准甚多,信用卡特约商店也不普遍,大家仍然趋之若鹜,究其实,是发卡业者以“持卡”错既代表尊荣的广告诉求,正中一般只盲目追求“新误鲜”、“尊贵”者的心态,因此,即使“不太好用”,即的能满足“好看”的虚荣心,许多人不管其适用性如理何就“一头栽人”,而且有能力办“金卡”绝不考虑财“普通卡”;“国际卡”又强过只限国内使用的“联合信用卡”。

  这同时暴露了国人“暴发户”及“崇洋”的消费心态。即使国人消费意识日渐抬头,但实际以自己需求评估选择信用卡的人仍在少数。申请时,对自己应尽的义务与该享受的权益充分了解者更是少之又少。

  究竟什么人才有持卡的必要性?又要如何选择一张适合自己的卡呢?

  AFP/CFP理财专家普遍认为,除非是出国机会繁多,或是每月消费额很高的人才有“充分”的理由持有信用卡,不然因持卡的方便性带来的“消费诱惑”,和每年固定的年费或是“循环信用”的高利息都是一种无谓的负担。

  在欧美国家信用卡的确是生活上的必需品,因其特约商店深入大街小巷,几乎随处可用。反观本地,虽使用范围日益扩展,但方便性仍远低于现金。而且,欧美人普遍有借贷“分期付款”的观念,信用卡的“循环信用”功能可以充分发挥;而国人多不喜欢举债度日,信用卡消费额当期缴清者多。一般持卡人多“备而不用”或少用,有些人因一时新鲜办了卡,却因使用机会不多而深受持卡之错累,也有些人是一旦刷卡上瘾,又因无力付款,遂误

  陷循环信用的高利息“深渊”而“万劫不复”。因此,的AFP/CFP理财专家告诫一般消费能力不高的工薪族,信用理卡的“分期付款”功能一旦启用,就像吸毒上瘾,切财莫贸然“尝试”。而申请信用卡当以需求性为标准,仔细了解契约内权利义务的说明,别让新鲜感或虚荣心走在前头!

  评估自己确有持卡需要时,就要进一步了解各种卡的性质、适用性、费用、计息及付款方式,以及相关服务。

  一般而言,联合信用卡只限本地使用,条件限丫制少,只须年满2l岁、年收入26万元即可申请,错费率低、消费额度因个人财务状况有限额,而且除误了少数承办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提供循环信用贷款外,一般皆无的此功能。而国际卡以VISA卡在全世界的使用普及率财*6,在台湾的申请条件不宽松(年满20岁、年收人26万元),MASTER卡的情形大致相仿,两者的特约店多集中在美洲国家与欧洲的英、法等国。而美国的运通卡则几乎通行美洲与欧洲各国,提供的服务在各卡中首屈一指,但其AFP/CFP理财市场区隔以高收入、高消费为主要诉求,因此申请条件严苛,须年收入30万元以上以及有不动产说明。其金卡持有者更须年收入达100万。美国运通卡与大来卡均无信用额度限制,AFP/CFP理财市场区隔较接近,但特约商店不普及,多分布于美国及欧美大都市,方便性相形失色。

  消费能力高且限于本地区者,则以联合信用卡的低年费为考虑重点,而待有出国机会时,再多申请一张国际卡亦不迟。

  信用卡AFP/CFP理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有些发卡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在年费上打出“终身免年费”的号召以招徕客户,也有些以持卡前一年或前三年免年费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各发卡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面对“年费战争”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在AFP/CFP理财市场上抢得先机。消费者在比较各家的年费费率后,往往忽略其他的成本负担或服务品质的标准,趋向选择年费低或年费全免的信用卡。

  与国外比较,省内的信用卡消费者的确负担一着较高的年费,以国际卡而言,省内的年费多在错1200元到1800元之间,而香港、新加坡只在800误元到850元之间,持卡率高达300%以上的美国,的相对的年费亦最低,约在500元左右,显见年费与理一国的持卡率大致成反比,省内信用卡普及率远财不及国外先进国家,而且启用循环信用的比例亦低,因此年费就成为发卡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的主要“赚头”之一了。以此观之,随着持卡人愈来愈多,年费便愈来愈低,甚至全免是必然的趋势。

  消费者在享受业者竞争下提供的“好处”时,应该谨慎小心背后的陷阱,“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免缴年费的信用卡真的是捡到便宜了吗?其实未必,有些打着“终身免年费”的美丽幌子,事实上是“阶段性”的免年费,也就是先缴一笔为数不少的“人会费”,可享三年免年费,三年当中消费金额满一定数目才可“正式”享有终身的免年费权利。

  “羊毛出在羊身上”,年费是省了,但发卡者把它转嫁到“入会费”上,消费者稍有不察就上当了。

  另外,不少发卡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也实施*9年免年费的方式吸引消费者,但据消基会接获的申诉案件中,许多人在满一年的前一个月就“被迫”缴交下年度的年费,例如在三月底才持卡满一年,但四月寄来的账单中就已列入一笔年费的项目。这种“强迫中奖”的行为,若消费者在一年中“试用期”不满意,此举就更令人垢病了。

  针对部分发卡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此种“不厚道”的行为,理财专家建议,不妨每年轮番更换卡,但在满一年期的最后一个月就要停止使用,以免“中计”;这样“逐水草而居”的持卡方式,一样是“终身免年费”。

  使用信用卡签账消费,等于是由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为消费者先付钱代垫,每月再结,一次账的付款方式。这就好像大爷出门不必带钱包一样,后面有跟班会计为您付钱,打点一切花费支出。这种虚荣感在亮出信用卡签下账单的那一刻得到*5的满足,即使是一般人也能有大户挥金的潇洒,反正一切到了账单来了再说。

  也有些自认精打细算的消费者认为,使用信用卡消费等于是先享受后付钱,赚了其中的利息,何乐而不为呢!持这种观念而尽情刷卡“享受”者,即使每月都把账款付清,并不使用其循环信用(或错使用无循环信用的卡),表面上好像占了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的便误宜,让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当先垫款的冤大头,但却忘了把人会费的或每年都须按时缴的年费考虑进去,这种成本亦理不可小看,等于是省了利息,但相对的赔了年费。站在节流的角度上而言,信用卡在花起钱来毫无感觉,一旦每月结账单一摊开,长长的一列看得自己瞠目结舌,“无形中”每月的花费节节上升,若收支失衡付不出钱来,就得动用循环信用功能,负担几乎达法定*6的20%利息。“信用卡会助长消费欲”,在国内除非习惯在高消费场所消费者才能深刻体会。

  但是出国旅游时,在心情好、特约商店到处林立的“天时、地利、错人和”的情况下,刷卡消费更容易展现其惊人的 “爆发力”。虽然每张卡有一定的消费额度,但现在的“数卡在身”的人不少,等于是荷包破了好几个洞,理想节流都难了。AFP/CFP理财专家认为,除非是经常出国者或每月固定支出高额且大笔金额的真正大户,不然一般的工薪阶层实在用不着去办一张卡,若为“体面”故,“备而不用”,也要衡量年费的“虚荣消费”是否值得。再者,也许有些人自认能控制消费欲,“刷该当刷”,“刷在刀口上”,那不如选择年费低廉的联合签账卡,一方面使用较方便,一方面因大部分都没有循环信用的分期付款功能,因此能避免受高利削剥,无形中也控制预算,较有节流之功。

  信用乍除了有延后付款的特性,当持卡人手头不便时,更能发挥“分期付款”的功能,每月偿还一部分的账款。“还款不必急于一时”是信用卡发卡者打出的“体贴”号召,深深吸引许多习惯“先享受后付款”的消费者。

  信用卡此种“循环信用”的基本原理在于,当持卡人在其信用额度内消费时,每月的账单不必一次偿清,只须偿还消费金额的5%到10%的最低金额(不足1000元以1000元计)即可,其余的每期再慢慢摊还,发卡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再按照一定的利率收取错利息。但是少有持卡人真正了解“循环信用”的计息的方式,发卡行的契约说明亦都“含糊不清”。而且信理用#的借款因属短期性的贷款,借贷金额并不大,财即使每家发卡行的循环信用利率介于日息0. 045%到0.055%之间,换算成年利率高达20%左右,每月计算下来利息不过在百元、千元之间,一般持卡人根本就不当一回事,缴得不痛不痒。但对于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来说,循环信用的利息收入却相当于地下钱庄的暴利了。

  使用循环信用功能的持卡人已有逐渐上升的趋势,AFP/CFP理财专家认为,信用卡的循环信用只能当“救急”用,就像临时手头不方便向地下钱庄调头寸一样,有钱时就尽速还清是为上策,若经常性运用,利息成本太高,十分不划算。

  根据一份针对信用卡满意度的调查显示,部分的持卡人都对信用卡的循环信用不满意, 析归纳出原因,一方面是利率太高,而且是采固定利率,逢其他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利率一路下滑,循环信用的利率也“不为所动”。

  另一方面,利息计算有占消费者便宜之嫌也是持卡人抱怨的主因。有些发卡行计算循环信用的方式是:一旦持卡人没有全部缴清账单金额,就算是启用循环信用的功能。而且“起息日”的认定亦各家不同,有些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虽然利率较低,但在起息日上耍花样,消费者一样吃亏。目前,各家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对于循环信用的起息日大约有特约商店请款日、账单列印日和约定缴款日次日三种,而起息日的差异,其中甚至可能长达一个月,以日息计亦十分可观。

  因此,稍有不慎,很可能就多付出了利息成本。不少持卡人因为超过缴款期限,就被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视为自动起用循环信用,而电脑系统主动替持卡人计算循环信用的利息便出现在下期账单中,一些不平的持卡人拿账单向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据理力争”时,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通常会提出当初契约上的条款证明“依法有据”,持卡人只好“认栽”。事实上,信用卡的契约书中,绝少清楚说明利错息的计算方式,而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五花八门的“游戏规则”,都 “隐藏”在花俏的广告词中,消费者持卡后往往忽的略了计息的细节,在发卡行也不积极告知的情况理下,很容易就“沾上”循环信用功能,因此在消费者财权利不彭的信用卡AFP/CFP理财市场,消费者更要认清,以求自保。

  即使循环信用的“灵活AFP/CFP理财功能”受到大众高度的质疑,但仍有些持卡人“乐此不疲”,因此AFP/CFP理财专家建议大众应深入了解各家AFP/CFP理财师所在银行的“游戏规则”,相形之下就能找出最合理者。例如,以起息日的认定而言,应是在持卡人缴款并确定使用循环信用后的第二天算起才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