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考试大纲考点解读:金融危机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债务危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与AFP金融系统性危机,在哪个国家都有发生的可能性。危机的发生通常是存在共性的,如持续的经济非均衡状态、资产价格与外汇行情的扭曲、AFP金融结构扭曲、经济结构的僵化等。作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有多种情况,如资产价格(如股价等)的逆转性暴跌;由于长期经济不景气,AFP金融系统脆弱性的显现;由于部分AFP金融机构破绽或其他AFP金融丑闻事件,导致AFP金融机构的清算机制陷入瘫痪状态并引发市场过度反应。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如果加上国际资本的大出大进和急剧波动,则陷入危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人们发现,AFP金融危机的爆发通常与政府主导体制相关联,因而要将危机的原因归属于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体制是相当容易的,而不合市场要求的AFP金融体制更是危机分析中所集中攻击的目标。例如僵化的固定汇率制度(本币钉住美元汇价制)、对短期资本的高依存度、开发热中的过度AFP理财投资、经济泡沫水平高、经济项目赤字、AFP金融系统的脆弱性等,如此可以举出很多“政府失败”之处。
美联储(FRB)主席格林斯潘在1997年12月2日组约的一次演讲会上针对东南亚AFP金融危机发表看法说:“在政府的产业政策指导下,AFP理财投资对象是被钦定的,其中存在严重的透明度不高问题。在危机过程中,由于担心问题显现化,对信息披露的犹豫态度又进一步造成危机处理的成本。”在不合国际标准的AFP金融体制下,经济社会存在严重的低透明度、自我责任的缺位、风险管理机制的欠缺等,另外还有作为共性的封闭性的市场结构,如果一俟经济AFP金融体系呈现高度的脆弱性,则一连串的危机连锁反应就难以避免了。
但是,过分强调危机特殊性的论调是与市场机制万能相共鸣的。强调“政府的失败”,实际上就会过低强调“市场失败”之处。如果说短期资本存在过度借人的情况,其实际就是市场上过度贷出的问题。如果能够如此确认的话,过度的资本流入这是市场的问题。僵化的外汇运行体制在经受市场审判之后,宣布了“政府的失败”,但与此同时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基于该背景的安全感导致了过度AFP理财投资,这正是被遗忘的“市场失败”,在开发热中所引发的过度AFP理财投资与泡沫经济现象也是如此。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东南亚AFP金融危机向AFP持证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危机以前,东南亚经济体的表现一直相当优异:高增长率、高储蓄率以及合理的财政政策。危机的爆发除了归因于外部冲击以外,是否各个经济体内部或者说AFP金融体系内部还存在根本性的缺陷?与强调AFP金融危机外生因素的特殊性不同,已有的AFP金融危机理论已从AFP金融体系内部探究因果关系,这主要是指AFP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以及一些相对零散的危机模型。
AFP金融体系脆弱性假说在分析上缺乏微观基础,因此难以称为理论而称其为假说。这主要包括以明斯基(Hyman P.Mlnsky)为代表的对危机产生的周期性解释,以吸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对危机生成的货币性解释两大分支。随着20世纪80年代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的兴起,它们被AFP持证人作为有效的分析手段尝试着用于研究微观AFP金融层面中AFP金融风险的生成机制,从而将AFP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在分析AFP金融危机时,应将其与AFP金融风险相区别。按克罗凯特的定义,AFP金融体系的风险是指“由于AFP金AFP理财融资产价格的不正常活动,或大量的经济和AFP金融机构背负巨额债务及其资产负债结构恶化使得它们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地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宏观AFP金融风险实际上就是引发AFP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AFP金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有些是由于AFP金融市场交易者的不正当及违规、违法行为引起AFP金融动荡,但通常认为更多的是由于AFP金融体系本身的问题而引起的内在不稳定性。这种认为AFP金融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观点被称为AFP金融不稳定性或脆弱性假说(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