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复习:流通中所需合理货币量的计算与检验
在已明确通货概念和货币职能以及货币调节的政策目标基础上,这一节进一步研究如何掌握流通中所需的合理货币量。
明确了货币调节的政策目标后,还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来实现政策目标。这里首先需要有一个掌握合理货币供应量的方法,包括计算公式和考核方法。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纸币(人民币)流通。它和过去实行的金属币流通有很大不同。在有实足价值的金属货币流通时,市场实际货币流通量可以自动调节。当市场货币流通量大于需要量时,物价上升,同样数最货币能换来的商品减少,用货币换商品要受损失,这时多余a氢金属货币就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处于储藏手段状态或被溶解改制。当市场实际货币流通量小于需要量时,物价下跌,用金属货币贿买商品有利,人们又会把储藏的金属货币或新铸的金属货币投入市场,购买商品,这时市场货币流通量又会自动增加到需要的程度。
在当前流通纸币的情况下,货币法定由中央银行[*{7}*]发行。市场货币流通量也只能依靠中央银行主动去调节。中央误行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有关资料,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按照货币流通规律,合理调节货币流通数量。当货币流通量偏多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增加贷币回笼,把编多的货币收回来。当货币流通量偏少时,及时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把不足的部分补充起来。如果中央银行不这样去及时调节,就会违反货币流通规律,要么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要么出现通货不足,物价下跌,货币升值,都不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总之,在流通纸币的条件下,中央银行主动调节货币流
通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
在制订货币政策,实施货币调节时,不仅要计算货币的流通量和增长率,还要考察当时市场上货币流通是否正常,以修正赞币供应量的计算结果,检验和调整货币政策。
衡量货币流通量正常与奄的标志是什么?有的文章用货币滚通量公式为标准来衡量货币流通量的多寡。我认为;在理论探诗埘不妨可以这样做,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以理论公式检验实际情况,不能形成循环论证:按公式计算货币需要量,实施货币调节,反过来又用公式作为衡量货币流通是否正常的标准。
笔者认为,衡量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的根本标志是市场物价总水平。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待售商品总额时,出现卖方市场,物资短缺,必然引起物价上升,货币贬值。货币贬值直接反映到物价总水平上。反之,如果货币流通量小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则会出现商品积压,商品流通不畅,价格下降。如果货币流通量适合于商品流通的需要,财部分商品价格可能有升有降,但商品价格总水平术变。总之,一一般情况下,货币流通量多少是决定物价总水平的主要因素,反之,物价总水平又是衡量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的主要的、根本的标志。
--以商品价格总水平考察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还需要排除掉其它影。晌价格总水平的因素如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上市商品与自给性商品比例、人们对价格的心理预期、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等因素
在价格双轨制时期考察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时,既要考察市场物价总水平,又要考察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的价差大小,凭证供应商品的多少和财政补贴的增减。考虑到找国目前还有一部分商品价格仍由国家统一规定,物价总水平不可能充分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因此,还必须考察商品供求情况,紧张或滞销的程度。货币流通量与社会零售商品库存的比例以及结余购买力与社套零售商品库存的比例,是两个很倦说明商品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例如,我国历史上每无货币流通量所拥有的零售商品库存经验数据为4冤,即基本可满足市场需要。从结余购买力和零售商品库存比例看,1979年每元结余购买力拥有零售商品库存还有1.87元,1984年只有1.02元,1987年0.69元,1988年0.6元。都可明显反映出商品供求的紧缺或较松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