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货币发行或回笼是否符合季节性变化的规律。生产和流通的季节性必然带来货币发行与回笼的季节性,尤其是农副产品生产带有明显的季节性,下半年是农产品收购旺季,国家收购要付给农民大量现金,而到次年上半年,农民又向国家购买大量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这就形成了上半年回笼货币下半年投放货币的状况,需要银行分析货币的发行与回笼是否符合这一规律,否则就需要深入调查,寻找原因了。
2.分析货币发行或回笼是否有利于稳定AFP金融。货币发行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收购性的可以掌握到相应物资的发行,如农产品收购支出,一方面投放了货币,另一方面又为更多地回笼货币创造了条件,因此这种发行越多越好;另一种是掌握不到物资的发行,如工资、行政管理费支出等。这类支出不允许随意超计划,必须严格控制。货币回笼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靠增加收入而回笼的货币,这种回笼是正常的;一种是靠压缩支出而回笼的货币,对这种回笼要作具体分析。如果是压缩农产品收购支出形成货币回笼,不论何种原因,
都是错误的。
另外,对储蓄存款项目必须经常注意。这个项目在整个现金收支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其收支量的变化往往是对经济或政治局势的敏感反应。
(三)货币回笼潜力分析
货币回笼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除既定的贷币回笼计划以外经过努力能够增加的货币回笼量。对货币回笼潜力的统计分析是银行每年定期进行的货币流通调查工作的内容之一。做好这一统计分析工作,能够促使货币流通稳定,保证更好地完成现金计划。货币回笼潜力主要有两方面:
1.商品性回笼潜力
(1)充分挖掘消费品生产潜力。只有挖掘潜在生产能力并大力发展生产,才能增加商品供应,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一分析工作需要深入企业内部,调查生产状况,尤其是对存在的问题。重点了解:①生产设备是否良好,配套设施是否完备,生产工艺是否先进,物耗与效率高低,怎样改进会更好些;②原材料、动力等供应方面,有无开发新型材料或代用材料,扩大采购渠道、提高当地自给自配水平的可能,怎样帮助、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降低原料、能源消耗水平等;③市场预测、产销衔接状况。如果银行能在这几个环节上为企业当好参谋,那么,增产潜力是巨大的。
(2)积极组织商品货源。这是增加商品供应,扩大货币回笼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商品货源,需要了解、协调工商关系和农商关系。对地方来说,要以市场短缺物资为重点,协助商业部门解决好扩大货源的资金问题,统计分析国家分配物资增减情况,争取从外地多购进一些本地短缺物资,争取从国外进口一些必要的商品等。
(3)分析调整商品库存结构。商品库存结构用于反映库存的质量和商品储备的潜力。商业部门的库存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市场供应和货币回笼。因此,分析并调整商品库存结构,在不增加货币投放(不扩大库存规模)的条件下,对扩大货币回笼也是极有意义的。
商品库存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是:①鉴别和划分适销商品与有问题商品各占库存总额的比重;②分析适销商品中主要品种满足市场需要的程度;③研究有问题商品的处理方法并合理调整库存结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单位酌产品自产自售,其库存商品在整个社会商品存量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因此,对商业系统以外各部门的库存商品也必须进行统计并分析研究。
2.非商品回笼潜力。非商品回笼是指通过服务事业、银行信用等实现的货币收入。这些收入是国家无须拿出商品或只用较少商品即可回笼大量货币。非商品回笼的能力是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共事业和福利设施规模,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的。它反映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以及消费结构变化的状况。我国非商品回笼在货币回笼总额中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我们从上述现金收支执行情况的分析中也可看到这种趋势。
非商品回笼的内容主要是服务事业收入和储蓄存款(含收回到期个人贷款)收入,其具体范围是广泛的。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居民收入的增多,非商品回笼的领域在逐步扩大,银行应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好服务业的发展规划。
非商品回笼分析可把握三个重点:
(1)注意分析增加服务收入的能力。如影剧院能否增加场次,交通工具和设施能否增加或进一步合理调整,能否增加新的游览场所和服务项目等。
(2)督促服务行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3)注意储蓄服务领域的开拓,引导群众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