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考试大纲考点解读:货币政策为什么应与财政政策配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这两项政策手段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很好地配合运用,才能避免摩擦,尽量缩短政策时差,有效实现总体经济目标。
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恰当配合的途径包括以下内容:
①确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主辅关系,即究竟以何者作为主要的宏观经济调节手段。改革近20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明显变化是国家财政在财力支配规模上的日益相对缩小和银行支配资金范围和规模的日益扩大,这一背景条件决定了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体系中成为最主要的手段。
②考虑特定经济运行状况的要求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二者在一定时期如何配合还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经济形势不外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状况和产业、产品结构的平衡情况。这两种关系状况(总量和结构关系状况)一般情况下并不特殊地要求一定以哪项政策为主来对其失衡进行调节和矫正,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失衡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能被运用的程度,这是决定两政策主辅调节关系的一个基本因素。我国1984午第四季度银行信贷失控。
随即出现社会总需求的过度扩张,既然银行信贷是总量失衡的根源,那么,只要抽紧银根就可以使这种总需求膨胀导致总量失衡的状况得到解决。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假定一时期内的基本建设CFP理财投资增长过快,而这种CFP理财投资又主要是由预算内CFP理财投资构成的,那么显然,如果靠货币政策来控制这种局势的发展就有些力不从心。只有用削减预算中的基建CFP理财投资支出和调整预算支出结构的办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种CFP理财投资结构失衡的问题。
③确定配合手段
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形式主要是税率变动和支出的扩张或削减,这两种办法实际都是以强制为基础的。但税率的升降或税种的增减手段对经济的影响有时比财政支出结构或总量的变动手段要间接一些。
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形式比较多,既可以通过行政的、计划的直接强制手段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经济的、间接的利益调节手段发挥作用。比如说,信贷规模管理及存款准备金的变动等手段就是较为直接的、强制性的控制手段,而再贷款利率和买卖政府债券的办法就是一种间接的控制手段。一般情况下,采用直接的、强制的、行政的手段对经济控制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较为紧急和严重的经济形势下,采取这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只是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
即由经济运行的惯性效应决定,在“紧急刹车”时容易在总需求增长受到控制的同时引起再生产的萎缩,而经济的、间接的即通过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的办法,对最终目标变量的影响时差固然要长些,但其副作用较小。因此,采取间接的、经济的办法对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失衡进行调节常常可以避免经济政策可能对经济运行带来昀震荡性影响,达到所谓“软着陆”的目的。
④选择配合形式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形式问题实质是松紧的相互搭配问题;这种松紧搭配共有四种组合方式:一是双紧;二是双松;三是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四是紧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两政策的双紧或双松的配合形式一般只是在社会总需求过度膨胀或极度疲软的情况下采用的办法,对经济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一松一紧的搭配更为实际,如果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需求水平偏高,就可根据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工具变量与调节目标的密切联系程度选择政策手段,以这一手段为主采取紧缩的调节措施,而另一辅助政策手段采取适度放松的调节方法,避免造成较大的经济震荡。
无论是货币政策措施还是财政政策措施,对于总支出、产量和物阶发挥影响总要有一定的传导时差,在相同的经济条件下,两种政策工具变量的时差长短如果有区别,时差较短的就可以称为快变量,时差较长的则可称为慢变量,快慢变量之间只有恰当地进行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经济调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