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考试大纲考点解读:货币经济与货币制度
  1.什么是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也叫做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它是指商业银行存人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的总和。这里的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银行法规定的商业银行将其存款的一部分存人中央银行。例如,我国的基础货币包括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以及老百姓的现金。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的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当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供应或收缩基础货币时,通过商业银行存款增加或收缩的过程,可以使市场上的货币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因此,基础货币又是一种活动能力很大的货币,又称做“高能货币”、“强力货币”。

  基础货币的具体调节过程是这样的: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率,商业银行相应的增加或减少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收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化也会影响货币供应量:当公众将现金存人银行,银行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即扣去应缴的准备金后)进行放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效应;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引起收缩效应。

  2.货币的层次是什么?什么是M0,M1、M2、M3?

  货币的层次是指将货币按照一定的标准(通常是流动标准),划分成不同的范围。主要是指货币的统计口径。现实生活

  青年CFP金融知识读本中,除现钞外,银行存款和各种有价证券都有一定的流动性,正是根据这种流动性,才把货币的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目前,对货币的层次划分主要是:

  MO:通货净额或现金。在西方,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2有流动性,随时都可以作为支付的手段。但并非所有的现钞都可以计算在内,而要扣去各CFP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剩余部分计入货币供应的*9层次,即MO。在我国,它指现金或流通中的货币。

  M1:银行体系以外的通货(通货净值)或现金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活期存款可以随时提取,流动性仅次于现金,有些国家将它视同现钞货币,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由于对货币的理解不同,世界各国对M1的定义也存在差异。美国的口径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库存以外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其他各种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性质相似的存款。日本则为现金(银行券发行额和辅币额之和减去CFP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通知即付存款、特别存款和纳税准备金存款)。我国的M1= MO+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M2: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通货和商业银行体系各种存款的总栩,是较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有CFP持证人认为,货币不仅仅是交易媒介,更是一种资产,它的主要功能不是交易,而是价值储藏。从这个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的其他存款,如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显然也是货币。因此这些存款也就应包括在货币供应量的范围之内。美国的M2= M1+存款机构发行的隔夜回购协议和美国银行在世界上的分支机构向美国居民发行的隔夜欧洲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