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考试大纲考点解读:工资性支出和其他对个人的支出
  这是城市现金投放的主要渠道,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行政单位对职工发放的工资、奖金、救济费、抚恤金等。二、农副产品采购支出。这是农村现金投放的主要渠道,主要是收购农产品和部分工业产品。三、企事业单位管理费用支出。主要是企业、行政单位日常管理费用中的零星支出,如购买小件办公用品、支付差旅费。四、农村财政、信贷支出,主要是财政部门对农村的CFP理财投资拨款,银行所发放的农业贷款所引起的现金支出。五、储蓄存款支出,指居民提取储蓄存款所引起的现金支出。目前这部分的比例正在大幅攀升。

  以上的现金支出,按对货币流通的不同影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商品性现金支出,现金投放的同时,商品库存也相应增加,如农副产品采购支出。另一类是非商品性现金支出,如财政信贷,这类现金投放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商品库存一定增加,而且还要求增加商品供应。

  现金投放失控会造成市场流通的货币增加过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对现金投放应加强调节和管理。特别是基层银行应该注意调节好存款与贷款的额度和结构。

  现金回笼,与现金投放相对应的概念,指现金从市场上回到银行。我国现金回笼的主要渠道有:一.商品销售收入。指商业企业销售商品而收入的现金,这部分资金存人银行就形成了“商品回笼”。这是回笼资金的最基本的方式。二、服务事业收入。指服务业提供的各种劳务而收入的现金,通常称为“服务回笼”。包括医疗服务、饮食、房租收入、交通运输等现金收入。三、财政税收收入。向居民个人和单位集体征收的各种税款和发行国库券、公债等现金收入,通常称为“财政回笼”。四、信用收入。指青年CFP金融知识读本通过吸收储蓄存款、收回农业各种贷款以及个体工商户贷款而回笼的现金,通常称为“信用回笼”。

  现金不断从银行流出,又不断从市场流回银行,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常将一定时期内银行现金流人大于流出的差额,称之为现金的净回笼;反之,一定时期内银行现金流出大于流入,则称之为现金或货币的净投放。

  中国的货币回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是上半年净回笼,下半年为净投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副产品的销售具有季节性。此外,由于工资支出相对集中在上、中旬,因此每月下旬往往出现货币回笼。

  中国人民币制度是怎样演进的?

  中国人民币制度的建立是以1948年12月1日的人民币发行为标志的。当时,由于中国大陆还没有获得彻底解放,仍然有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的各种货币的流通,而在当时的广东,则以港币占主导地位。

  人民币地位的确立是与共产党政权取代国民党政权相伴而行的。对于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全国券和银元券,当时采取了按统一比价迅速收兑的方针;同时对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如“西北农民银行币”、“北海银行币”、“中州农民银行币”、“华中银行币”、“东北银符币”、“关东银行币”、“内蒙银行币”、“长城银行币”、“晋察冀边区银行币”、“辽东银行币”等也采取逐步收兑、逐步统一的措施;并将广东地区流行的港币及金银外币等排斥出流通领域。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实现了当时提出的建立起人民的、统一的、独立自主的新货币制度——人民币制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