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英国BBC广播电视台播出的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流传于各大社交媒体。门户网站、微博营销号、朋友圈都纷纷转载了这部纪录片刚刚播出的*9集,其主要内容是几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汉普郡一所普通中学“接管”50名英国中学生,利用为期四周的“中国式教学”在最终的Final中与其他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成果的比较。
  
       这无疑是一场“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直接PK。在被各种安利之后,高顿网校小编报着“好奇害死猫”和“看热闹”的心态,认认真真地看完了*9集。然而,最初“看这些英国学生尝尝我们中国学生从小到大受的苦”的幸灾乐祸的心态却在看完后转化成了一些小小的思考,就像这部纪录片在中英两国引发的各种评论和深思一样。
  *9集讲述了*9周的教学情况,虽然是刚刚开始,但是问题却已经变得十分明显而尖锐。几位中国老师都纷纷抱怨英国学生的课堂纪律极其松散,老师根本无法专心讲课,严重拖慢了教学进度;基础起点都较低,不太能够接受比较深奥的知识;几乎没有竞争意识,对学业并不是很重视。
  而相对地,英国“熊孩子”们也无法适应中国老师的教学节奏,他们更习惯于参与课堂和老师直接对话,而不是被讲台上的老师强行灌输知识。英国学生往往更会质疑老师,敢于挑战权威,而不是一味地听从。博航特中学校长斯特劳格尔对中国式教学也并不感冒,并用“非常枯燥”来形容。
  英国《卫报》刊登特约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的评论文章称,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英国根本没必要效仿。而众多中国网友则认为英国学生不够尊重中国老师。诚然,中西方价值观、教育理念、国情等等的不同引发了双方各执一词。
  
       “中式教育”PK“英式教育”,哪个比较厉害?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长久以来,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就存在明显的分歧,但这是由于国情的不同、政府的导向以及成长环境的差别所导致的,并不存在哪种教育才是“正统”之说。如果要深入探讨和总结,那大概又是一个冗长而繁杂的过程了。
  小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Joe的学生在采访时说,“中国学生的竞争太激烈,所以他们需要拼命地读书、考试,才能赚钱养家功成名就,而在英国,我们就算不念书不工作也还是有政府福利可以拿”。
  所以,是福利政策太好导致学生不上进?这或许是一个因素吧。但是这句话却也确确实实道出了中国学生竞争压力的现状。
  为了能够在芸芸学生中脱颖而出,中国学生们除了一周五天在学校学习,周末还要去上各种补习班;为了在职场上平步青云,上班族们除了应付平日繁忙的工作,还要利用周末的时间去进修,多一张ACCA证书或者CFA证书就是升职加薪的有利砝码。
  
        中国的竞争压力有多大,中国孩子活得有多累,连十几岁的外国孩子都一针见血。诚然,巨大的竞争压力也正是促使中国学生如此拼搏学业的根本原因。你不动,别人就在动,一个晃神就可能被别人远远地甩在身后,所以你根本不能停滞不前。
  然而,不管四周之后,这50名“熊孩子”的FINAL成绩与其他班级的学生相比结果如何,都并不能成为“中式教育”好还是“英式教育”好的盖棺定论,真正值得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将两种教学方法更好地结合,各取所长,方能更好地成就一个人才。
        ▎本文作者Yvonne,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gaodunacca。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
        关注:gaodunacca,掌握最全面ACCA政策以及学习方法,更有在线小编为你解答各种困惑,会说话的公众号,你见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