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下半年洪崎行长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时,民生银行[-9.95% 资金 研报]的“商贷通”余额刚过千亿,业内对民生银行喊出的“做小微企业的银行”这一口号质疑多于肯定——面对小微金融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民生银行凭什么就敢说自己能解决?
  这次接受采访的洪崎坐在茶几对面的沙发上,回答问题时他始终面带微笑,语气和缓,他说:“今年小微企业贷款的目标是做到4000亿元,现在已做到3700亿元。”
  从千亿元到3700亿元,民生银行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小微金融已成为民生银行*5的特色招牌。而支撑起这块招牌的是民生银行决策层带领下,进行的持续创新。
  这不仅没有引发那些猜测中的关于资产质量、资本消耗的问题,反而使得民生银行过去几年来,净利润在股份制银行中的排名一路向前——今年*9季度净利润排名第二。业内人士普遍预计,两年之内民生银行净利润将居股份制银行之首。
  去年末民生银行通过的第二个《五年发展纲要》描述了这家“武功高强”的银行会将做些什么和怎么做,这仍然要看洪崎这位民生银行的创业元老的领导艺术。同时,民生银行的“武功秘笈”受到了各方高度关注。
  而关于新崛起的互联网金融,由于其在小微金融服务各个环节上的优势,有颠覆传统金融可能,那么银行该如何面对?洪崎表示,马云是*5的竞争者,必须重视这种模式。
 
  加速转型做“大零售”
  2012年,民生银行董事会通过了第二个《五年发展纲要》,提出未来五年要有明确的业务定位和战略目标,加速转型、深化改革。其中重要的发展战略为“聚焦小微,打通两翼”,洪崎谈到,这八个字的核心解读就是整合资源。
  NBD:民生银行*5的特色是小微业务,“聚焦小微,打通两翼”这个战略在业务落地中具体指的什么?
  洪崎:之前的服务小微有单点突破的意思,零售、小微、公司业务各做各的,其实这些客户如果从产业的上、下游来说,他是有关联的,或者说微小、中小、大企业实际是个产业链。
  第二个五年发展纲要中,董事长(董文标)提出聚焦小微,打通两翼,实际上是要把这些资源从内部开始整合起来,达到外部整合,发挥比较好的协同效应。
  举个简单例子,我们有很多大企业也是民营企业,比如泸州老窖[-2.91% 资金 研报],它上游有供应商,下游有经销商,而这些企业主要是小微企业。我们能不能抓住龙头,对它整体进行整合?这样风险就能控制,又能批量化的销售,现金流还能封闭运行,这就是打通两翼,聚焦小微。
  小微是个集合点,它既是零售又是公司。现在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储蓄账户、理财账户关联很大,它是动态的,销售中完全可以把个人的产品、零售的产品、公司的产品联系起来。从公司的角度看,下游经销商是小微企业,给一个个企业代发工资又是零售的业务,而这些老板又是私人银行的客户,老板底下的管理层又是财富管理的客户,这就是综合服务。
  把原来分割的产品、分割的客户整合在一块,协同效应就出来了。
  NBD:零售业务是银行比较传统的一块业务,为什么在今后会受到这么大的重视?
  洪崎:因为利率市场化是两方面的,一个是资金成本一定要低,不能都是大额资金。如果都是零售结算账户,不论利率水平调整与否,结算账户的利率都是很低的,如果有广大的客户都是资金成本很低的结算账户,那么在资产端不论是做产业链还是做其他业务,同行存款利率上浮就不用担心了。
  另一方面,现在贷款利率已下浮到这种程度,再下浮也没多大空间了。央行规定最多可以下浮30%,现在商业银行实际执行的利率也就是下浮7%~8%或者10%,再往下就不干了。
  但是在存款端,央行规定上浮空间有多少,银行就能顶到多少。我们看到政策出来后,银行存款利率马上就上浮到1.1倍了,因为每一个客户,尤其是存款金额比较大的客户,对于各家银行的利率水平还是比较敏感的。
  因此,一定要把零售的基础打好,但真正的超额盈利不见得来自零售。零售是做负债,能够为其他业务的合理定价提供稳定的利差。实际上,虽然小微的利差比较好,但是投行、公司金融、交易融资、信用卡、票据、托管等等这些业务也得强。如果盈利能力又强,负债成本也很低,那肯定会是个好银行,利率市场化或者其他来了就不怕。
  只要成本低了,价格战一旦开打,其他银行就不见得能打得过我,所以必须多留几手,把短板补上,不能让强项受制于短板,一家有明显短板的银行在市场变化中间很容易受伤。
  NBD:未来零售业务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洪崎:一个银行不是单一的做一个项目,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未来零售板块占主要的,比如50%以上是零售板块,其余的是公司业务、金融市场业务、投行业务等。
  在做这个转型的时候,不是通过单一途径去做,小微只是零售大板块中先抓起来的一个核心,抓住小微100多万客户。真正的战略是实现大零售战略,所谓大零售战略就是我们将以小微为中心,包括财富管理客户、高端客户,把零售业务的比重做起来。
  NBD:这一轮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周期中,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寻找自身的转型道路,您认为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洪崎:现在每家银行都在根据自己的定位做,比如兴业的同业业务做得很好,招行零售做得好。这些有特色的银行都是有机会的,同时,一些银行现在也有些犹疑,不知道他将来要往何处走。
  民生原来比较强的是公司业务,现在主要是通过事业部来做。中国经济目前处于中速发展阶段,如果利率市场化慢一点,银行不会分化的太厉害,一旦利率市场化加速,银行就要迅速做出自己的特色来。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补短板,以小微为抓手把我们的零售补起来。银行既要有稳定不变的基础,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变化的灵活性,这样将来有机会了才能该整合的整合。也就是说银行自身的武功要强,市场再怎么变化都能够适应,如果自己没有压箱的宝贝,随着形势变来变去太累了,哪一块不变我们就做精、做深、做透,哪一块变就以变的方式去适应,但始终是围绕着客户市场而变。
 
  强化分行区域控制力
  率先启动事业部改革的民生银行,在“二五”纲要中要求,分行承担起实施小微金融战略的历史使命,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点分行。
  NBD:为什么在未来五年内要加强分行转型?分行的具体职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洪崎:中国在未来一定时间内,还是分行了解区域市场。这次为什么说转型呢?实际上,是强化分行在当地业务的规划和实施能力,而不在于把目标值和考核任务直接交给支行,这样会导致单点支行满世界跑去做销售。
  现在核心是强调分行对整个区域的控制力、把握的程度以及对支行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指导、测量和服务。将来这种服务水平到一定程度,总行可以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的营销,未来肯定要走这一步的。
  目前全国各个地区特点都不一样,总行没那个能力把所有的情况都调查得特别清楚。因此说放在分行,是一个提升,把真正的经营管理和业务营销,从支行层面提升到分行层面,这是切合中国实际的,如果放到总行层面它就不太落地,不接地气了。
  NBD:分行转型和事业部深化改革中,业务条线划分、业务配合和合作方面有什么样的规划?
  洪崎:事业部是在总行的。分行的强化是从规划小微业务开始,到市场的方案策划、支行的专业营销,是整体策划的。分行更强调区域特色,怎么在这个地方形成对这个区域最有价值、最有发展前景、最有特色的产业的把控,抓住龙头来带动整体的产业链的金融发展,这就是分行一定要去做的,支行没这个能力。
  事业部和分行基本是分开的,比如总行有地产金融事业部,分行就不做地产方面的业务了。现在在做的调整是,事业部和分行怎么样打通两翼,形成整体的交叉销售,这个是我们需要做的。事业部有很多大客户,它的上下游不仅有很多小微企业,也有我们的私人银行和零售的客户,怎么样去打通、整合这些资源很重要。
  未来事业部还是朝着整合资源的方向,因为他们越来越专业,对市场的资源整合能力越来越强。我们的金融服务,是在经济活动中提供杠杆服务,融资、融智、融信息,“一加N”的服务,这个显然会消耗更少资本和资源。要实现战略协同,内部机制必须要建好,它是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NBD:近两年也有不少银行在流程改造方面下工夫,但我们看到民生银行在推动改革方面的力度*5,成效也较为明显,什么因素促成了民生银行的改革执行力?
  洪崎:就是体制和机制。民生银行的体制和机制是非常市场化的,如果是在国有银行,我考虑的问题也跟现在不一样,显然下面的人考虑问题也不一样。在我们这里,从董事长开始,一心想的是怎样把企业做好,让客户满意,把企业尽快做成有特色的、有效益的企业。
  这其中是要冒许多风险,有许多坎要过。因为会有许多人不满,有许多想不明白的事,要闯过去,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很多东西是要有担当的。如果我们不闯出去,股东不满,就会用脚投票。因此做不好就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当然,这也确实跟领导人的领导风格有关。
关注公众号
快扫码关注
公众号吧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