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节会计概述的内容
  【知识点】:会计的定义和作用
  一、会计的定义
  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现代企业会计根据其服务对象和目的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大分支。
  管理会计侧重于服务企业内部的使用者,包括企业内部各层次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需要使用会计信息拟定企业发展战略、确定经营方针、做出财务和经营决策、管理和控制日常经营活动、做出绩效评价等。
  财务会计侧重于服务企业外部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这些外部使用者需要根据会计信息做出投资及信贷决策等。
  二、会计的作用
  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三、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组成。
  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知识点】: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就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明确这一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会计核算应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4.货币计量
  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二)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第三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知识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的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一)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二)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四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的内容
  【知识点】: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二)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如何理解资产的账面余额、账面净值和账面价值?
  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的账面余额-资产折旧或摊销-资产减值准备
  【知识点】: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二)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
  【知识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二)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
  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 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 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三)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由于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知识点】: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收入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收入是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二)收入的确认条件
  收入在确认时除了应当符合收入定义外,还应当满足严格的确认条件。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 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因此,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 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知识点】: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费用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2)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3)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二)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知识点】: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是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利润的来源构成
  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项目
  区别
  联系
  收入与利得
  (1)收入与日常活动有关,利得与非日常活动有关
  (2)收入是经济利益总流入,利得是经济利益净流入
  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
  费用与损失
  (1)费用与日常活动有关,损失与非日常活动有关
  (2)费用是经济利益总流出,损失是经济利益净流出
  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且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三)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
  【知识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一)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 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各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
  (三)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报告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允许采用重置成本、 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如果这些金额无法取得或者可靠地计量的,则不允许采用其他计量属 性。
  【知识点】:权益性交易
  权益性交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除所有者以其所有者身份与主体之间的交易外,还包括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交易。
  权益性交易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一)权益性交易的交易对象
  权益性交易除所有者以其所有者身份与主体之间的交易外,还包括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且后者多为合并报表层面不同所有者(母公司与子公司少数股东)之间。
  (二)权益性交易对主体权益总额的影响
  主体与所有者之间的权益性交易会导致主体权益总额发生增减变动,所有者之间的权益性交易不影响权益总额,但会改变权益内部各项目金额。
  (三)权益性交易的会计处理结果
  与权益性交易有关的利得和损失应直接计入权益,不会影响当期损益。
  第五节财务报告
  【知识点】: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的概念: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财务报表的组成及相关概念:
  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及其附注。小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一、资产负债表
  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二、利润表
  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三、现金流量表
  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
  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是指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对自学注册会计师的考生来说,听课辅导是必不可少的,在网课老师的指导下,学员自己去精读钻研,才能加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牢固掌握应考知识。【体验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