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证据的含义及特性

  (一)审计证据的含义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构成财务报表基础的会计记录所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二)审计证据的内容

  【注意】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本身并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审计证据作为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

  (三)特性

  充分性与适当性的关系

 

特性含义影响因素
充分性(1)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2)主要与注会确定的样本量有关。(1)受错报风险的影响——同向(2)错报发生的可能性(3)记录金额的重要性
适当性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审计证据适当性的核心内容,只有相关且可靠的审计证据才是高质量的。
充分性和适当性的关系(1)充分性和适当性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是有证明力的;(2)数量受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3)适当性会影响充分性,当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时,无法依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数量来弥补。
评价充分性和适当性时的特殊考虑(1)对文件记录可靠性的考虑。审计工作通常不涉及鉴定文件记录的真伪,CPA也不是鉴定文件记录真伪的专家,但应当考虑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的可靠性,并考虑与这些信息生成与维护相关的控制的有效性。如果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情况使其认为文件记录可能是伪造的,或文件记录中的某些条款已发生变动,CPA应当作出进一步调查,包括直接向第三方询证,或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以评价文件记录的真伪。(2)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信息时的考虑。就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获取审计证据。在某些情况下,CPA可能需要确定实施额外的审计程序,如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重新生成这些信息,测试与信息生成有关的控制等(3)证据相互矛盾时的考虑。如果从不同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或获取的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不一致,CPA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4)获取审计证据时对成本的考虑。CPA可以考虑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与所获取信息的有用性之间的关系,但不应以获取审计证据的困难和成本较大为由减少不可替代的审计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