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审计重要性

  一、审计重要性运用的三个环节1.计划审计工作时

  (1)为财务报表层次确定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

  (2)评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要性,以便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2.实施中,修改重要性水平

  3.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时

  在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时,注册会计师也需要考虑重要性水平。
 

  二、重要性的含义

  (一)重要性概念理解要点

  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从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角度阐释重要性概念。但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

  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
 

  (二)确定计划重要性水平的要求

  在审计开始时(即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必须对重大错报的规模和性质做出一个判断,这包括制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和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三)当错报金额“低于”整体重要性水平时,就很可能被合理预期将对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产生影响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确定适用于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

  下列因素可能表明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将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

  (1)法律法规或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特定项目(如关联方交易、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薪酬)计量或披露的预期;

  (2)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相关的关键性披露(如制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成本);

  (3)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的业务的特定方面(如新收购的业务)。

  在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考虑是否存在上述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时,注册会计师可能发现了解治理层和管理层的看法和预期是有用的。
 

  (四)确定“更低”金额的重要性水平

  1.在审计计划阶段,由于审计中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错报和不重大错报汇总后就变成重大错报的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当制定一个比重要性水平更低的金额,以便能够恰当评估风险和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

  2.在形成审计结论阶段,要使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为了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而制定的较低金额的重要性水平来评价已识别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和对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