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内部监督
由单位内部会计机构及人员实施,例如:
原始凭证审核:会计人员拒绝接受供应商开具的不合规发票(如无交易实质的虚开发票),确保入账依据真实。
资产清查监督:发现仓库台账与实物库存不符时,会计人员需立即上报管理层核查,防止资产流失。
意义:构建内部控制第一道防线,是企业风险管理基础。
2.外部监督
由国家机关及社会中介机构执行,分为两类:
政府监督:财政、审计、税务部门依法检查企业会计资料。如税务机关抽查企业增值税申报表,验证进项税抵扣凭证的合法性。
社会监督: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意见。例如对上市公司年报发表“保留意见”,提示投资者关注潜在风险。
按时间维度分类: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
1.事前监督
在经济活动发生前进行风险预判。例如:
企业计划大额采购前,会计部门审核预算可行性,避免资金链断裂。
初级会计应用:考题常涉及预算编制与审批流程的关联性分析。
2.事中监督
对进行中的业务实时监控。典型案例:
工程项目付款时,会计人员核对合同进度与发票金额,防止超付。
3.事后监督
经济活动完成后全面核查。例如:
年度终了,通过资产盘点与账目核对,揭示存货盘亏问题并追溯责任。
重要性:三类监督贯穿经济业务全周期,是初级会计考试高频综合题考点。
按内容要求分类:政策性与技术性监督
1.政策性监督
聚焦合规性,例如:
检查差旅费报销是否超出财政部规定的标准,杜绝公款私用。
2.技术性监督
确保核算符合会计准则要求。典型场景:
复核折旧计提是否准确采用年限平均法,避免资产价值扭曲。
关联性:政策性监督保障“不做假账”,技术性监督实现“账实相符”,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