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
设计 | |
导语 | |
人物履历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标题四 | |
标题五 | |
正文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9月24日出席2015年欧亚经济论坛并发言,就推动“一带一路”的绿色投资和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发表了看法。马骏表示,绿色投资是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向绿色转型的重要动力,而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则是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资于绿色产业的制度保障。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将迎来绿色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期。
马骏表示,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投资机构的长期利益所在。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投资达到1612亿美元,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2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但是,随着中国海外投资规模迅速上升,中国海外投资机构面临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也在增加。这迫切需要我国将绿色金融要素融入到“一带一路”的投资中去,体现我国投资机构“绿色化”的承诺。
在对外投资中关注和管理好环境风险也是我国对外投资机构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在投资中不注意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而给当地社区造成环境损害,不仅会面临严重的法律风险,还会对这些机构的声誉造成损失,使其难以持续运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符合对外投资机构和东道国的共同利益。
马骏认为,需应用多种手段和工具来推动“一带一路”的绿色投资。他表示,赤道原则是金融机构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国际标准,已经被全球80多家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和出口信贷机构所采纳。我国金融机构和其他对外投资机构应该借鉴赤道原则,遵循中国绿色信贷指引和当地的环境法规,积极主动地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融入项目管理生命周期。
国际经验表明,信息披露是增强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社会责任感,激励其避免污染性投资、加大绿色投资力度的有效措施。因此,相关金融机构和投资企业都应充分披露环境信息,参与投资的金融机构还应该要求融资单位披露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以及为消除风险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等。此外,还应该探索使用环境责任险等工具来帮助管理环境风险。
从融资工具来看,除了传统的绿色信贷,对外投资机构和企业还应该积极探索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债券能够有效地提高中长期绿色项目的融资可获得性,降低其融资成本,并为机构投资者和其他民间资本提供参与绿色投资的渠道。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在绿色基础设施融资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值得借鉴。
在谈到如何推动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时,马骏表示,绿色投资和绿色发展不仅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而且在国际上有十分明显的外部性。一个国家对排放的有效控制和环境的改善,可以通过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降低对其他国家的空气和水质量的外溢效应、减少通过国际贸易传播食品安全风险等渠道,帮助改善全球的环境质量。因此,各国携手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投资和经济的绿色转型是共赢互利的合作。另外,绿色金融对许多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许多相关的金融工具和产品在国际上才刚刚开始起步,制度建设上的经验也集中在不多的几个国家。因此,强化国际交流、分享发展绿色金融的国际经验应该成为未来国际合作中的重要内容。
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可以在多个领域展开,比如:*9,应该通过经验、数据和分析工具的共享和国际交流,提升全球机构投资者对绿色投资的评估能力;第二,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应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和发行债券的机构披露环境信息,以强化资本市场向绿色产业配置资源的能力;第三,主要金融市场应该加强合作,争取建立更为一致的关于国际绿色债券的市场规则(包括界定与分类),为跨境绿色投资提供便利;第四,各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应该支持金融企业对所面临的环境风险进行压力测试,提升金融机构对污染性产业风险敞口的关注和对绿色产业资产配置的偏好。
|
模板样式 | style_z_9_1 |
专题调用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9月24日出席2015年欧亚经济论坛并发言,就推动“一带一路”的绿色投资和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发表了看法。马骏表示,绿色投资是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向绿色转型的重要动力,而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则是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资于绿色产业的制度保障。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将迎来绿色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期... |
图片 | 无图片信息!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马骏:未来货币政策要考虑对物价和房价影响
下一篇:下一篇:马骏:我国一季度发行绿色债券530亿占全球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