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召开“新形势下宏观调控的机制变异与理论创新内部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银监会、人民银行[微博]、商务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微博]、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讨论。陈雨露指出,2015年是我国经济大改革和大调整全面铺开的一年,必须充分认识经济的新常态,重新定位宏观调控的作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对宏观经济理论提出挑战,传统的宏观调控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已显现出局限性。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及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政策工具组合,并重新思考宏观经济政策架构。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宏观调控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转折性的变化,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及预期政策效果的达成。
陈雨露指出,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我国宏观调控的机制和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过去仅仅依靠“三架马车”作为实施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需要。2015年是我国经济大改革和大调整全面铺开的一年,在新形势下,宏观调控体系面临前所未有挑战,包括: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框架下的变化、对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干预边界问题的讨论、复杂形势下宏观调控方式创新的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中央银行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我国宏观调控体系需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必须充分认识经济的新常态,重新定位宏观调控的作用;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需要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向结构调整转变;破除传统的教条,不断探索新的宏观调控工具;重新定位财政政策的功能;重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的有效组合,强调社会政策托底的作用。
文章来源:新浪网
|
导航大图 | |
导语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人物档案 | |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 |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 |
责任编辑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陈雨露:降准不等于强刺激
下一篇:下一篇:陈雨露:未来还有进一步降准空间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