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江西省通过实施“省直管县”等财政体制改革,按缺口上移、财力向下倾斜的原则,加大对县(市、区)财力性补助,县级财政收入占全省总量达75.5%
据统计,在1645亿元财政收入的总版图中,江西县级财政总收入1242.3亿元,占据了全省75.5%的份额,成为县级财力占全省比重全国*6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江西省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县级财政收入占全省总量的比重由“十一五”初期的61.5%,跃升至的75.5%,5年间大幅攀升了14个百分点。刚刚闭幕的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议论最多的,就是县域经济的增强为县域财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县区有财力办民生大事为老百姓谋福祉。
百花齐放各县区经济上新台阶
省人大代表、南昌县委书记郭毅表示,江西成功跻身GDP和固定资产投入万亿元俱乐部,县域经济起到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作为首府首县、江西*9县,南昌县全县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农业总产值、实际利用外资、现汇进资等十余项指标位居全省*9。“我们要昂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全面争创一流,在全省率先冲刺全国50强。我们奋斗目标是实现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0亿元和33亿元,这些增量主要靠项目,没有项目就没有投入,也就没有增长。”郭毅说。
针对丰城市的县域经济大幅增长,人大代表杨玉平说,丰城市因地制宜资源循环利用助推县域经济腾飞。丰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始终坚持“铝业为主、铝铜并举”的发展方针,走出一条循环经济和市域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经济增长的特色之路,丰城市全力打造成为全国再生铝都、国家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十大示范基地、全国压铸产业基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c}*]丰城市跨越式发展,县域经济风生水起,波澜壮阔。
近年来,高安市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建筑陶瓷为主产业链走活县域经济一盘棋。市委书记皮德艳告诉笔者,高安市以引进重大项目为突破口,通过引进一个大项目,不断消化、吸收、创新技术,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进而孵化出一个个产业集群,“孵化效应”已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
正因为有了好的激活县区经济的政策,江西省99个县市区结合实际大显身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盘活了县域财政,取得了明显成效。
县域经济正日益成为江西经济的筋骨。江西县财政总收入过3亿元,超10亿元的达到40个,比上年增加18个;超20亿元的达到14个,比上年增加10个;超30亿元的达到5个;丰城市、西湖区、贵溪市、青山湖区,南昌县突破45亿元。
江西省财政厅副厅长朱斌分析说:“全省所有县(市、区)‘你追我赶’,连上新台阶,发展速度加快,县级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是这些年来江西省财政运行的一大亮点。”
财政收入的“小河普涨”,使全省财政“大河水满”。全省财政总收入由2008年的817亿元跃升到的1645亿元,首次实现3年翻番。
县级财力占全省比重居全国前列
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县级财力占全省的比重居全国前列,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得益于江西省通过实施“省直管县”等财政体制改革,按缺口上移、财力向下倾斜的原则,加大了对县(市、区)财力性补助。
江西省将所有80个县(市)纳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所有乡镇全部实行“乡财县代管”,有条件的地方推行了“村账乡代理”试点。全省选择13个县(市、区)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点。
同时,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江西省还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从县市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民生工程、政务环境等方面入手,设立了“七大考评体系”奖。
“‘省直管县’改革,是全省财政体制改革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国民认为,这项改革启动后,有效缓解了县(市)财政困难,财政资金运转效率提高,县级财力呈现跨越式增长。全省财力分配进一步向县(市、区)倾斜,不断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等倾斜力度,增加对县(市、区)规范津贴补贴、绩效工资、落实政法保障机制、实施收支脱钩改革试点等补助。“十一五”期间,省财政对市县各类补助资金达3124亿元。
数量之增令人欣喜,质量之好更值得振奋。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财政收支来源于经济,又服务于经济。通过江西县域财政收入,从中看到了江西在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版图和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华丽转型。
张耀霞分析说:“市县财力的不断增强,是各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结果,也得益于财政体制改革的全面实施。”
省财政不断构建更具活力的激励机制,县域经济发展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省财政将财力分配进一步向县乡倾斜,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资源税和印花税省级40%部分全部下放给县级,省级仅分成基数部分,设区市本级原集中部分其增量也相应下放。
省级不再分成耕地占用税,全部留给县级。市县暂免上交省级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20%部分的政策,顺延至底。
省财政每年筹集4.2亿元资金奖励发展快的市本级、县(市)和开发区,同时,设立工业崛起奖、财政收入翻番奖、财政收入上台阶奖等等。
这些政策措施给县乡财政带来多大的好处?张耀霞算了一笔账:仅以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资源税和印花税等5种共享税为例,全省县级5个共享税共增收22亿元,省级当年让利达8.8亿元。10年前,“谈农业大半天,谈工业一支烟,谈金融不沾边”,是江西干部给外人的大致印象。如今,得益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财政实现了“3年翻番”。
“县域经济既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还是我们*5的潜在市场。提升江西区域经济竞争力,基础在县域;提升全省产业层次和水平,难点也在县域。”江西省委书记苏荣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
藏富于县。江西省适时逐步下放财力,通过“强县扩权”,实施“省直管县”,增强县域经济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此背景下,尽管区位环境、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发展条件不同,江西全省80多个县不拘一格,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之路,各自发展了一批具有积聚效应的特色产业,形成了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新态势。
文章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
导航大图 | |
导语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人物档案 | |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 |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 |
责任编辑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张耀霞参与扶贫调研组来县调研工作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