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张茉楠[微博]表示,降息是在预期之中。
从内部环境来看,从去年12月份以来,对中国经济的货币政策调整一直都有一个共识就是经济下行压力大,通缩压力大。在通货水平处于下降通道的情况下,央行[微博]已经在去年实行了降息,今年又实行了降准,实际上是双降的状态,降息和降准的窗口被打开。
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的因素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和总体全球流动性影响非常大。美国相当于全球的央行,它释放出的美元的流动性决定着其他国家资金池的水位,特别是去年整体的新兴经济体,包括资本外流包括货币点压力非常大,这些虽然在去年对中国影响不太大,但在今年人民币贬值压力已经显现出来了,所以今年人民币有加速贬值的预期。
所以在整体的内外部环境,如果美元在收紧,而我们的资本在外流,包括我们的人民币贬值,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对资金是一个充血的过程,我们现在降准降息并不是我们以往意义上的货币宽松,而更多的是一个对冲经济下行和对冲外部资金水位下降的补缺口的过程。
张茉楠认为,中国现在已经处于趋势性经济下行的新周期,我们的货币政策就可能会有一种结构性调整。虽然说我们总体的货币政策还是坚持总量不放松,但结构性的调整和有针对性的对冲还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货币政策不仅仅是在承担流动性的任务,还保证着国家金融和整体货币的稳定,这才是货币政策需要去着眼的立足点和侧重点。在一二月份中国整体的宏观经济数据还比较难看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进行适当的结构性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张茉楠表示,要把此次降息放到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来看。通缩的力量,经济下行、结构性对冲的力量不仅仅是短期的概念,特别是如果美联储一旦启动加息的进程的话,那就不是一个短期的做法。美国近期经济复苏的动力比较强劲,有可能进入到加息周期,而这个对全球来讲不是一个利率下降的过程,而是一个利率上升的过程,这有别与我们一般的判断认为全球处于低利率和零利率水平。
“美国的利率是全球的基准利率,美国一旦启动加息进程,对全球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它不是一个利率降低的过程,反而对全球来讲可能是一个成本上升的压力,中国一定要去很客观的判断中国经济的内外部政策环境和经济周期所处的位置,这需要我们有前瞻性地做出一些研判。”
“货币政策很多是预备短期的行为,但实际上长期的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我们的外汇储备减少对货币内生性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张茉楠说,“中国已经不是原来靠通过外汇占款被动投放所产生的货币创造机制。我们货币创造的结构会出现很大的改变,那货币政策包括我们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如何调整就是一个中长期的概念,更是一个应对货币新常态甚至是经济新周期的一个有整体货币政策框架体系的设置,它就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一个整体的大的调整。”
|
导航大图 | |
责任编辑 | |
导语 | |
大标题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张茉楠:中国吸引外资正步入2.0时代
下一篇:下一篇:张茉楠:中国必须加快向“创新驱动”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