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近日,普华永道发布2008年“企业风险管理有用吗?保险企业风险管理”调查报告。据了解,这份报告是2004年普华永道关于全球保险企业风险管理调查报告的后续篇,是基于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9季度对53家保险公司的调查结果。
其中17个位于欧洲,16个位于北美,11个位于亚太地区,还有9个位于百慕大群岛。
中资险企风险管控水平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的保险企业风险管控报告中没有涉及中资保险公司,而这次调查加入了七、八家中资险企。普华永道系统与流程管理合伙人杨丰禹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2004年中国对全面风险管控感兴趣的保险企业寥寥无几。经过这几年的观察,企业的风险控制与管理都在朝好的方向变化。
“4年前,很少听说企业要做全面的风险管理,谈到风险管理,企业负责人往往认为那只是精算部门的事情。对于风险,*9是凭经验处理,第二是把任务分散到各个业务部门去,没有系统的、全局的观点。很少有企业专门成立一个部门来负责全面的风险管理。从近几年情况看,越来越多的险企开始把风险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很多险企成立专门部门,协调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这与监管机构和学术界的推动,以及企业之间的互相学习有直接关系。”
在危机中检验风险管控体系
金融危机对保险业的影响,每个从业者都不会小觑,曾有保险公司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危机对于保险公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于寿险企业,其产品、客户、保费增长、盈利状况、理赔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现在没有哪一家公司徘徊在危机之外。”
谈及此话题,杨丰禹认为,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金融危机对于保险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梳理企业风险管理职能的机会,从而提高险企的持续抗风险能力。越是在这样的时候,那些风险管理出色的企业越能及时根据市场动态调整经营策略。
“保险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要审视风险管理体系是否真的起作用了,是否真的监测到不断变化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并且分析这些变化对企业会产生什么影响,并且制定行动方案。2007年初,很多保险企业已经注意到,金融危机有可能对中国的保险企业造成一些影响,因此尽早撤出了那些高危的投资项目;而有的企业则抱有侥幸心理,行动稍微慢了一些,给企业带来了一定损失。”
“金融危机影响越来越深远,也使保险企业的风管管控能力面临考验,有的企业针对不同的产品设定了比较科学的止损点,而且到了止损点就坚决止损,造成了较小的损失。但是风险管控程度不佳或效率低下的企业发现投资到了止损点,却迟迟下不了决心,不采取行动。慢条斯理地给董事会打报告,等到报告批下来,又过了几个月,企业损失可想而知。”
中资企业面临风险变化
在调查中,杨丰禹注意到,较2004年,中国的保险企业面临的机遇更多,风险也随之加大。尤其是在外资保险公司大批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对中资保险公司的市场构成了很大的冲击。当时中资险企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目前,中资企业的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都在减小。但是应该看到,险企可以投资的项目增加,且比例越来越大,使企业投资回报更大,偿付能力提高,但是投资风险也在加大。保险公司销售的产品多了,精算风险也就大了。此外,经济财政政策的变化都会对保险公司造成新的风险。
据普华永道调查,保险企业风险管控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保险公司的组织架构上。“以组织架构、责任体系和权威体系的架构,把风险统一汇总,实时防范风险,这样的企业才能说是风险管控比较到位的企业。”杨丰禹告诉记者,风险管控比较好的企业,其共性就是风险管控的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比较高;反之,一个保险企业风险管控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比较差,这个保险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也比较低。
“中国的保险企业虽然已经开始用整体的视角、统一的方法来进行风险管理,但毕竟还在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已经从理念上认为风险管理对一个企业的用处,但是,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还不能把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方法与各个业务部门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业务部门看出风险管控的成效而不是负担。很多企业也还不能把风险管控的理念结合到奖惩机制中去,让企业人员意识到,把风险管理好了,自己的收入也就高了;反之,自己也会为此付出代价。”
|
导航大图 | |
导语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人物档案 | |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 |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 |
责任编辑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杨丰禹:沟通是缓解治理矛盾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下一篇:杨丰禹:如何跨越“SOX”法案这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