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新中国成立以来*5的土地审计风暴来袭!
![]()
继2012年社保基金审计和2013年政府性债务审计之后,第三次全国性审计大项目——土地出让金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审计正在紧锣密鼓中。这也是近年来审计署开展的第6次土地专项审计,将对2008年~2013年的土地出让金收支、土地征收、储备、供应、整治、耕地保护及土地执法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审计范围至县一级,涉及各级政府及所属财政、国土、发改、农业、林业、城建、税务等15个部门,同时延伸到用地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
自8月中旬以来,各审计小组陆续到位并着手工作,全国性的土地审计大幕,徐徐拉开。
整合全国审计力量“大会战”
“连续几年搞‘大会战’的目的,是通过整合全国审计力量,解决一两个国家重大问题,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和效率。”审计署党组副书记、副审计长董大胜对记者说,今年这个大项目主要针对土地出让金收支情况。众所周知,这些年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很重要的收入来源,几乎占到地方收入的一半左右。
他同时指出:“土地出让金与耕地保护等工作紧密相关,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像保护文物、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在中央提出严守18亿亩红线的背景下,对耕地保护情况的确需要做一次全面审计。”
事实上,这次正在进行中的全方位的土地大审计中,审计署最终确定的审计内容涵盖了土地管理的方方面面。
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情况,此次审计针对2008年~2013年跨度长达6年的土地出让收支总体情况、地方财政收入和土地收入关联情况、建设用地审批供应情况、耕地和基本农田增减变化情况、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编制执行情况、开发区(园区)及抽审企业用地情况、土地储备和土地整理情况进行审计,涉及各级政府及所属财政、国土、发改、农业、林业、城建、税务等部门。据安徽省一位审计机构负责人介绍,除了检查以上情况外,此次审计同时要延伸调查部分用地单位和土地开发整理、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实施单位,着力揭示查处土地重大违法违纪案件。
“总体看,这次全国性的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专项审计,规模、范围和内容都不亚于前面两次全国性专项审计,尤其是涉及的内容和单位要大大超过前者。因此,今年的审计可能需要调配比前两次更大的力量。”一位地方审计工作人员介绍。据了解,去年的全国性政府债务审计,审计署共动用5万多专业审计人员,对全国五级政府、73万多个项目、245万多笔债务一笔笔进行了审核计算。
据了解,为了做好此次工作,审计署前期选择了辽宁等地进行试审;同时通过召开视频培训会,对全国991个审计小组的业务骨干进行现场培训。
记者了解到,在审计队伍配备中,湖南省仅从省级审计机关中就抽调了500余名计算机、财政等业务骨干力量参与,并要求各市州审计局、各业务处室要根据审计署审计时间与人员安排及实际情况,合理优化安排人员。
交叉审计排除地方干扰
8月中旬,各审计组开展完相关培训后陆续驻点,在此期间,审计系统内部还下发了有关审计的操作指引、报表及填表工具以及过往案例介绍。
据了解,此次审计延续了以往异地交叉审计的方式,但与去年全国性的地方债务审计相比,程序和要求更加严格,保密工作也有更高的要求。一位参与过去年地方债务审计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次审计过程更加严密,除了异地交叉审计、由审计署直接拨付所有经费外,还有很多严格的‘特殊’要求,这都是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为的是排除地方干扰。”
审计署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为了避免工作被干扰,此次审计制定了严密的廉政纪律、审计纪律和保密规定。
据有关媒体报道,去年地方债务审计开展前很早就公布了工作部署,但今年的审计方案等直到7月底才下发,在此之前地方都不知道怎么审。
该报道还称,此次审计中,各审计组负责人均为审计署直派,其他3名副组长,一般由审计署特派办、审计厅和地方审计局分别各派一名。其中,组长均由审计署各司局或特派办人员担任。在人员选派上,不同于去年地方债务审计中只有市本级债务为异地交叉审计、而所属县区则是由本市内部交叉的做法,此次将异地交叉审计的范围扩大到市级,如盐城市的情况是由扬州、淮安两地审计机关人员组成联合审计组审计,扬州市则抽调无锡市的审计局人员负责实施。
为了避免地方政府提前找到审计组“疏通”,审计组住宿地一概保密,审计工作正式开始后才会告知地方政府,由后者委派一位联络员,负责材料送递和沟通解释工作。
为了配合做好工作,各地纷纷成立由政府牵头,政府分管市[*{a}*]任组长,财政、国土和审计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协调小组。协调小组还指定专门工作联络员。在此次审计过程中,各审计组要求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配合工作,提供审计人员所需的各种资料,协调相关工作;国土部门需要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准备土地台账等相关材料,并就一些业务问题与审计人员及时沟通。
实地查看和地理信息技术结合
在审计系统下发的操作指引中,此次审计在具体操作上被分为土地出让收支审计、建设用地审批供应使用审计以及耕地保护审计三类。分管这项工作的董大胜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审计土地出让金是重点,耕地保护方面则是难点。
他告诉记者,对土地出让金收支情况,主要是针对资金去向等方面的审计,这是审计署比较熟悉的方式。但耕地保护方面,则需要从耕地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以及耕地的质量情况考量,这项工作恰恰是这次审计的难点。
“比如对于耕地的质量保护,该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究竟补没补?补的数量对不对?是否弄虚作假、一地多补、一地多用等?这都是要在审计中掌握的情况。”
“土地出让金收支情况审计方面,土地出让金收了多少、有没有违规多收或者减免,支出用在什么地方、如何使用?有没有按规定纳入预算?这些问题都需要系统地了解。”董大胜说。
为了一笔笔地厘清土地出让收入是否全额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是否违规设置过渡账户,是否存在违规减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否违反专款专用规定等,政府及相关部门需充分提供土地出让金收入明细、支出表、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土地使用权证发放及融资情况等资料。
一位地方审计工作人员撰文指出,根据以往土地出让金专项审计的经验,做好土地资源专项审计工作应重视三点:首先从土地档案入手检查其审批的合法性;第二,深入相关部门和实地,检查土地利用的真实性;第三,依据土地专项资金的特点,检查资金收入和支出的规范性。
在耕地保护方面,据董大胜介绍,此次审计部门将重点借助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以及卫星遥感影像图等。
为此,在前期的工作中审计部门做了充分准备。今年初,审计署相关技术支撑单位专门针对土地资源审计收集了近年的技术创新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围湖、填海、占用农田、变更土地用途等审计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在这些审计示范案例中,开展国土审计一般都按审计准备、数据采集整理、审计分析与核实取证4个步骤进行。一方面在对土地管理和保护相关内容进行审计时,运用国土部门不同图片数据进行叠加,发现审计疑点后进行实测,发现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发改部门立项文件、招商部门招商引资文件,并对照国土部门征地案卷,发现可能存在的可疑地块,再到现场实地测量,将测量数据反向落到图斑信息中。
“总之,要把实地查看和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多个地方审计部门提出。
|
导航大图 | |
导语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人物档案 | |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 |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 |
责任编辑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董大胜:第三方审计不能代替国家审计
下一篇:下一篇:审计风暴再起 巨额公益金去向应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