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董大胜在两会上频繁被问到,地方政府背着的18万亿元债务怎么还、哪些地方政府会破产。董大胜通常会说,我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他也表达过担忧:一些干部政绩观扭曲,为了单纯追求GDP或城市大变样,盲目举债,借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还。为规范地方举债,审计署曾建议中央,要把债务风险纳入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 (3月12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董大胜认为,我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是董大胜同时对一些干部政绩观扭曲,盲目举债,只借债不想还债感到担忧。诚如斯言,政府债务是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变量,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借债只铺摊子不管还,过分依赖卖地还账,地方变相融资问题比较突出。中央应将债务风险纳入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防范地方债务风险,避免政府借债不还,过分依赖卖地还债,伤害政府公信力与民生利益。
审计署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虽说全国财政收入业已超过10万亿元,但是除开财政支出,每年可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有限。再者,有的地方财政收入过分依赖土地财政,弊端显而易见:继续推高房价,增加征地、拆迁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尽管国家发改委明确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企业可申请发行企业债券,为保障房建设筹措资金。但是地方政府只管借债不管还,政府财力被严重透支,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过度举债已接近极限,债务率已高达150%以上,个别县市债务率已经超过400%。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广东省省情研究中心调查涉及的20个乡镇中,政府欠债总额就超过10亿元,其中债务最多的镇达25949万元,最少的镇也有486万元,平均每个镇负债5430万元。不考虑利息因素,个别乡镇不吃不喝还债需要400年。
地方政府债务超过实际偿还能力,如果不对地方盲目举债进行规范,将会对地方政府信用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的话说,“一些地方财政实际上是一种‘破产’财政”。如果没有转移支付,有的地方政府恐怕会破产。
在我看来,地方政府热衷举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提高,由于财政资金有限,客观上推动了政府的举债需求;二是一些干部为了快出政绩、多出政绩,不顾现实条件,大肆举债,大拆大建,甚至拆除新建小区、道路打造政绩工程,造成政绩包袱。
有报道指出,在我国662个城市、两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城镇建设存在诸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高尔夫球场”等政绩工程,“县改市”方兴未艾,各种开发区建设如火如荼,其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负债。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毁损绿地、良田建高尔夫球场的报道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的招牌下,地方政府负债率过高,欠债不还,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为了还债,有的地方没有钱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没有钱改善民生,还在公共服务中偷工减料,甚至乱罚款、乱收费。
但是由过度负债支撑起来的政绩工程为某些官员带来了政绩资本,提供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在错误政绩观的主导下,一些官员为了获得立竿见影的政绩效果,只做表面文章,不求工作实效,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面对地方债务风险扩大的现实,听取审计署的建议,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把地方政府融资举债纳入法制轨道,很有必要。既要对地方政府举债比例、数额进行科学界定,又要提高法律制度执行力,治理地方过度负债。防止地方政府旧债未还又添新债。更重要的是,要前移监管关口,给地方政府盲目举债套上法律“紧箍咒”,让官员不敢随意负债铺摊子、上项目,从而守住政府“欠债还钱”的底线。
来源:四川新闻网
|
导航大图 | |
导语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人物档案 | |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 |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 |
责任编辑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董大胜揭秘经济数据造假 地方官员自称“搞得太高”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