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一、学院简介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由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同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迁至河北,后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学校校本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教学、科研条件比较完备,博士、硕士与本科教育层次兼备,并与高等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的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学校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能源发展研究基地(文科);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博士点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46个硕士点专业、54个本科专业、4个二学士学位专业,有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占地1609亩,建筑总面积79万余平方米,总资产21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近3亿元,图书馆藏书150万册。
全校共有教职工2835人,在编专任教师1519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74人,正教授256人,副教授407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目前,以李成榕教授为带头人的“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战略防御”与以刘宗德教授为带头人的“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失效预防” 共2支团队入选“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6年,以刘吉臻教授为*9主研人的“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各类在校生35767人,其中研究生5316人,本专科生18397人,成人在校生11996人,外国留学生100余人。此外,以学校为主创办的科技学院(独立学院)有在校生3388人。建校近50年来,学校培养了近8万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相应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10的以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学校始终关注国际电力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电力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以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为主的能源、电力相关学科在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9}*]水平,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9}*]水平,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鲜明特色,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累计创产值近20亿元。学校大力加强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扩建和改建了一批专业基础和基础实验室,具备了承接大型、高水平研究项目的能力。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近年来根据合理布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建设平台的原则,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优先发展电力学科、动力学科、管理工程学科的同时,积极扶植人文学科,全力推进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拓展水电、核电、风电等新型洁净能源学科领域,积极响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成立了国内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整合各新能源学科力量,逐步形成并深化了“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特色办学体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需求,积极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各专业中增加了新技术、新成果课程,在主干专业方面构建了以“四模块”(基本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实践教学模块、仿真教学模块、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块)为框架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博得电力企业及其它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中共获80余项奖励。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350多项,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4项;授权专利40余项,年科研经费达1.79亿元。学校先进的仿真技术在用于“神舟”四号、五号、六号航天员培训的“固定基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的研制中得到了应用,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兴办了特色鲜明的科技园,2006年10月,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大学与社会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学校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EMBA、“1+1”双硕士、本硕连读和本科教学等不同层次的国际办学项目,与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实现了相关课程的相互认证,就教育、科研和人才交流达成了合作意向,学校聘请语言专家和外国专家的层次和数量年年上升,各方之间开始实现互派留学生、互派高级访问学者的日常化,学校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为国家师资外语培训试点单位,成为国家第二批17所高校师资外语培训试点单位之一,向国际化办学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由于历史原因,我校形成了两地办学的格局。学校根据两地相距较近、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的实际情况,坚持并不断探索、完善独具特色的异地办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独具特色的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的发展道路,实施了学科专业和院系布局调整,成立了10个跨地域的学院,合理配置资源,明确学科建设基地,减少了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重复,实现了学校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为进一步理顺办学体制,整合集成资源,促进学科融合,加强统筹管理,经教育部同意,学校校部于2005年9月变更为设在北京。校部变更后,学校将继续保持两地办学格局,深化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北京在人才吸引、国际合作、信息交流、校际往来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多方面合作,扩大社会影响,推进学校快速发展。
面对新形势,学校确立了“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把我校初步建成一所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到2008年,也就是建校50周年时,力争使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中的一所强校;然后,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知名大学。
二、师资力量
学校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全面构建“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体系,组建核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研究院,成立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电与非电交融,理、工、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现设有10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2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1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MBA[5]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占地1593亩,建筑总面积100万平方米,总资产28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近3亿元,图书馆藏书207万册。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造就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领军,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全校共有教职工2924人,在编专任教师1782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华电名师(4张)、博士生导师109人,正教授326人,副教授505人。国家“****”、“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10人。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支团队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个基地列入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2006年,以刘吉臻教授为*9主研人的“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标志。为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直接[*{a}*]的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学科建设与规划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211工程”办公室的挂靠机构。根据合理布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建设平台的原则,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先发展电气工程学科、热能工程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管理学科,积极扶植人文学科、数理学科和环境学科,拓展水电与核电学科。
经过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制定并编制了《华北电力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华北电力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子项目论证报告》。2004年正式启动该校“十五”“211工程”*9批学科建设任务项目,包括三个重点学科项目、两个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及学术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建设经费总额数千万元;2005年学校投资1千万元用于两校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图书馆数字化平台建设及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 经过国家审批,于2005年正式进入“211工程”院校行列。教育部正式批复了“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211工程’项目建设方案”,重点投入两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及一个校园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通过科学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学科专业布局和学位点的重点建设,该校学位点数量迅速增长,学科布局日趋合理,学科的影响日益扩大。学校现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MBA、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领域13个,57个本科专业。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
学校治学严谨,管理严格,拥有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导师队伍,学位与研究生质量不断提高,在连续几次全国性评估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名次。 1993年全国热能动力硕士点评估名列第三,1995年全国电气工程学科硕士点评估名列第九,1997年在全国前四批授权的学位点合格评估中,博士、硕士点一次评估全部合格。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为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建设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科研成果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十五”以来,承担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79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3项;授权专利171项,2009年科研经费合同总额达到3.35亿元。学校先进的科研技术在常规能源、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学校先进的仿真技术在用于“神舟”系列飞船航天员培训的“固定基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的研制中得到了应用。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大学与社会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五、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截止2010年,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431人,各级各类研究生1万余人,留学生431人,科技学院(独立学院)在校生7080人。。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8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相应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成为中国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施学生培养过程管理,完善弹性学分制,坚持严进严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仿真教学和校外工程实践教学的“四模块”工华电学子(3张)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无隙链接,成为我校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同时,学校积极的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构建了校企的合作联合培养、国际的合作办学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广东核电集团单位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培养,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英国巴斯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斯莱斯克莱德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2+2“人才培养协议,交流和互派学生,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等4个学院设立了创新人才实验班,探索培养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和良好工程素养的高素质拔尖人才。
学校学生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国家各类奖项190项,省部级各类奖项212项。
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需求,积极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各专业中增加了新技术、新成果课程,在主干专业方面构建了以“四模块”(基本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实践教学模块、仿真教学模块、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块)为框架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博得电力企业及其它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中共获80余项奖励。
|
导航大图 | |
导语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人物档案 | |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 |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 |
责任编辑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华北电力大学
下一篇:下一篇:周庆捷: 愿做播种人,撒播华电学子创业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