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

      登录/注册

登录

合作账户登录:      

资料修改成功
失败提示失败提示

全面小康简介

发布时间:2015-02-17 11:17    来源:高顿网校 我要发言   [字号: ]

正文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基本信息
  概念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标准
  小康的标准和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十六个指标进行测算,根据其结果我们可以豪迈地向世界宣布: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十六大
  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七大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9点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着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点
  (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着增强。
 
  第三点
  (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第四点
  (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第五点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
  十八大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报告从以下五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六点要求
  主要是六点要求:
  *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
  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完善民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总的就是要在党的[*{a}*]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增强文化
  主要是四点要求:*9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第二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第三点,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四点,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提高生活水平
  要做到:*9,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三,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这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第五,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是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
 
  社会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三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
  四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报告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要求的同时,还明确了深化各领域改革的目标。
  (节选自《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一书,学习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概念区别
  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
  范围不一样
  上个世纪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建设小康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是单纯的物质文明,还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标准不一样
  如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那么按此目标,人均GDP就要超过4000美元,符合世界银行的国别收入分组标准中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全面建设进程进行检测和量化时,不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导航大图
导语
标题一
标题二
标题三
人物档案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责任编辑
标题四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古蔺:率先摆脱贫困 同步全面小康
下一篇:下一篇:石棉打造四川旅游新兴地 建设全面小康先行区

公司简介|联系我们|诚聘英才|合作专区|建议与投诉|资质证明
Copyright (C) 高顿网校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38153号-1

金牌名师 高通过率 全景课堂 高清实录 课程保障 先听后买 学习工具 无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