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

      登录/注册

登录

合作账户登录:      

资料修改成功
失败提示失败提示

我国银行业已确定移动金融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14-12-29 14:43    来源:高顿网校 我要发言   [字号: ]

正文
  “目前我国银行业已确定了统一标准、搭建平台、检测认证、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等移动金融发展路径,已有计划、有目标地推动国内移动金融应用创新健康发展。”近日,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表示,移动金融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中大有可为。
 
  不久前,李东荣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会议上曾表示,要“减少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创新,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近日,李东荣对此进一步阐释,提出要有序推动安全便捷移动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构建适应我国移动金融创新应用规模化发展的环境。
 
  随着移动金融需求的大爆发和大释放,移动金融风起云涌,移动支付的增长尤为突出。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197.4亿,同比增速707.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副总经理魏冰表示,全球2014年移动支付的总体的体量接近万亿美金的规模,我国用户规模也达到了3.8亿的规模。
 
  在移动支付金额方面数据也是惊人的,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助理总经理董俊峰表示:“整个移动支付市场从规模和体量来看,9.6万亿是2013年的金额,今年上半年突破8万亿,年复合增长率是非常激进。”
 
  李东荣称,目前全国性商业银行、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银联等陆续启动接入国家级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的工作。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中国移动等十余家机构已在平台上开展应用试点工作。
 
  此外,央行将会同各商业银行加快完善移动金融基础设施和应用推广。李东荣称,央行将为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银行卡清算组织、支付机构、电子商务企业等各方搭建起互信互通的桥梁,提供跨行业、跨区域、跨机构的系统互联,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实名认证等公共基础服务。
 
  李东荣表示,目前成都、合肥、贵阳、宁波、深圳等地区开展移动金融创新应用试点工作。试点地区将探索在移动环境下开展支付、信贷、增信查询和公共事业缴费等符合民生需求的便民服务模式,为移动金融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示范效应。
 
  在发展移动金融业务的检测认证体系方面,李东荣表示,人民银行目前已初步建立移动金融产品的检测认证体系,正加快标准的实施和落地。
 
  目前银行业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末全国人民币结算账户达到56.43亿户。2013年全国非现金支付业务为501.58亿笔,银行内支付系统处理业务107.58亿笔,年均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实际上如此大的数据量,对监管造成一定压力。
 
  近日,银监会信息科技监管部副主任单继进表示,为缓解监管压力,在2013年全国36家银监局已完成系统安装部署。2014年各银监局将完成全辖中资法人机构和农村合作机构的数据采集和监管应用。单继进称,系统上线之后,监管应用成绩不少。比如在风险管理方面,部分银行贷款风险资产过程当中,导致信用风险,通过系统就能查出来的。

 
导航大图
责任编辑
导语
大标题
标题一
标题二
标题三
标题四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李东荣:发展移动金融需注意四大问题
下一篇:下一篇:移动金融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中大有可为

公司简介|联系我们|诚聘英才|合作专区|建议与投诉|资质证明
Copyright (C) 高顿网校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38153号-1

金牌名师 高通过率 全景课堂 高清实录 课程保障 先听后买 学习工具 无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