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

      登录/注册

登录

合作账户登录:      

资料修改成功
失败提示失败提示

刘军洛预言:严防地方债带来第三次经济大萧条

发布时间:2014-12-16 11:18    来源:高顿网校 我要发言   [字号: ]

正文
  2013下半年,大约1270亿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到期,为2000年以来*6。2014年到期的债务达2088亿元,比2013年增加10%。数千亿的债务进入偿债高峰期。政府一纸批文可以让地方债展期,可紧迫的国内国际形势还容许地方债展期吗?
 
  地方债顾名思义,地方政府发行的让当地企业和个人购买的公债,简称“地方债”。它是地方政府在企业的税收不够花和断绝来源的时候,为了建桥、修路、三公、养公务员、还欠债有钱可花时筹措的财政收入。地方债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根据各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地方债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偏远不发达地区针对民众投资意识不强,往往采取单位强制购买的方法;发达地区在高利率的吸引下资金就主动来了。
 
  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政府在承诺自己有信用原则、可以承担还本付息责任的前提下,才有了筹集资金的债务凭证,本来是指有稳定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但2008年以后,地方债成了大家凑钱拆了自家的锅“大炼钢铁”的闹剧。
 
  “4万亿”风头过去后,伴随着经济的下滑,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以及出卖土地等预算外收入明显下降。地方政府财政平时就存在缺口,此刻一下变成了即将决堤的堰塞湖。
 
  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国的《破产法》规定,可以申请破产的只有企业法人。因此,对于企业的债务,国家有足够的理由,让投资者自己承担风险。但是对地方政府,既然不允许其破产,那么地方政府债券所具备的安全性就是一个金字招牌了,除非国家让地方政府破产。此外,还有一点重要的诱惑力,投资者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一般都免交所得税,在高税收的中国,这对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虽然民众购买的债券不破产和免交所得税,也可以永远不被注销,但同时,也存在着永远不能被兑换成货币和购买力的可能性。
 
  网络时代的地方债是在全国性的公开交易市场进行发行和交易的。这同地方政府在当地小范围的集资或者是变相向银行贷款情况不同。这使得若地方政府债券无法到期偿还,会对中央政府和央行造成连坐、互保后的连带责任。作为地方政府,毕竟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因此一定会想方设法安排债券到期后的及时清偿,比如变相的向银行进行贷款暂渡难关等。
 
  如果地方政府不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想再继续融资还旧债,就会因为民众不信任而举债无门,难以为继,公务员的职位、工资、福利会成为首先被削减的包袱。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许多地方政府没钱花的时候,都发行过地方债券。有的甚至是无息的,以支援国家建设的名义摊派给各单位,更有甚者就直接充当部分工资。但到了 1993年,这一行为被国务院制止了,原因是对地方政府承诺的兑现能力有所怀疑。此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当然,1993年后,改制后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卖地、卖国企过豪华的日子了,地方债券成了费神费力还要还的“多余”收入,地方政府也就不用再把精力用在以各种手段各种名目卖地方债了,他们转而动脑子去卖国企和土地。
 
  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又入不敷出了,于是在2011年10月20日,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又开始靠集资度日了。财政部公布,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广东省2011年的地方政府债券额度为69亿元,上海市、浙江省和深圳市分别为71亿元、67亿元和22亿元,四省市合计229亿元。
 
  与此前财政部代理发行不同的是,这四个省市将自行组建债券承销团,具体发债定价机制亦由试点省市自定,而不是由财政部面向国债承销团,采取统一代理的方式分期打包发行。虽然地方债发行额度不大,不会对债券市场造成供给冲击。但地方债的名目是繁多的,只不过是地方债有国家批准的身份而已。
 
  如果20多年来,我们地方政府自身制造业实力和土地财力增长进入到了可持续稳步发展阶段,偿债能力、偿债条件很成熟了,逾期违约率可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后,再来发行地方债为民众保值,此时,是可以为地方经济锦上添花的。
 
  而我们的地方债,却是为了“4万亿”的灾难埋单的。如今,不少地方政府已开始借新债还旧债。根据中国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地方政府在2012年须偿还的债务高达1.3万亿元,预计2013年需要偿还的债务将达3万亿元。而商业银行去年迫不得已将不少贷款展期,而且数额高达3万亿元人民币,这是向市场发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开始累积的信号。
 
  从债务结构看,中国的地方债债务以内债为主。2010年年末,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债权人主要以国内机构和个人为主。
 
  根据中国国家审计署的数据,2011年中国的中央政府债务率仅为25.8%。但综合考虑中国的中央政府债务(包括中央财政债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债务、铁道债)和地方政府债务(包括省市县乡镇地方政府债务、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地方公路债务)计算,则2010年中国的广义政府债务率为59.2%。相较于美国100%以上的债务率以及日本高达227%的债务率,目前中国债务水平在国际惯例的临界点之下。在人均GDP安全边际之内,还具有长达10年的债务扩张空间。
 
  但是,考虑到未在统计之列的灰色地带,无法估计债务的规模,且由于统计口径、数据来源和不同领域债务规模估计之不同,对债务规模的估计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中国的广义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估计已达75%,甚至更高。
 
  2008年开始,地方政府建立了许多平台或者是公司,从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获得巨量的贷款。大量的地方政府的负债规模已经超过自己的GDP的规模,更重要的是,许多地方政府在2008年~2009年获得的贷款的利息支付水平相当高。目前,多地方政府的利息支付在8%~9%的水平,就算是管理得非常好的了。其余普遍都在10%~12%的水平。
 
  中国的地方债务本不是致命性问题。然而在欧洲经济危机已经开始失控爆发的同时,日本银行采取了日元贬值的策略,美联储在削减QE规模和美国政府的财政在紧缩……这些才是致命性的问题。
 
  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像是少年走向青年的过程,无论是否饥寒交迫都能完全生长,但是完成了这个自然生长周期,身体再生能力就不再那么强大了。需要合理的呵护了,如果继续野蛮对待,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今后将是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高峰期,对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还需理性对待。
 
  近30年来,全球发生了很多次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几乎都与债务有关。以前的危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大量举债发展民族经济,由于投资巨大而效益低下,造成无力还本付息,最终演变成债务危机。而最近几年的债务危机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展开。欧元区国家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合理债务负担水平或能承受的*5债务警戒线的探讨,而美国财政悬崖的根源也被认为是不断调高政府债务上限所引起的。幸运的是,中国似乎总能从一次次危机中走出来。但随着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扩大,也引发了人们对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问题的关注。据有关机构测算,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15万亿元,而接下来的一年,是各地政府债务偿还的高峰期。一时之间,关于中国债务危机爆发的言论甚嚣尘上。
 
  现在是中国地方债务偿还的高峰期,同时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期,再加上紧缩的打压,丧失了提高中国各级政府和普通民众可支配收入的能力。美国在能源上获得了绝对自由和低成本,不需要中国这个高碳排放国家制造的商品了。美国会以碳关税等名义卸磨杀驴,此时中国地方债自己不解决就将无解。
 
  *9次世界大萧条爆发在1929年10月,第二次世界大萧条爆发在2008年9月,第三次世界大萧条难道即将爆发在中国地方债集中到期的那一刻?
 
  来源:和讯网

 
导航大图
导语
标题一
标题二
标题三
人物档案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责任编辑
标题四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钓鱼岛事件背后的经济战略—刘军洛
下一篇:下一篇:刘军洛著作《被绑架的中国经济》观点概要

公司简介|联系我们|诚聘英才|合作专区|建议与投诉|资质证明
Copyright (C) 高顿网校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38153号-1

金牌名师 高通过率 全景课堂 高清实录 课程保障 先听后买 学习工具 无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