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美国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为1500万美元(约合9300万人民币)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这场“越洋捐款”很快便发酵成一场舆论风波,纠集在此话题上的褒贬不一,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支持者说,只要资金来源合法,去向符合基金管理程序,怎么捐、捐多少、捐给谁,别人并无权力过多干涉;反对者则质问,为何“舍近求远”?为何“恩将外报”?这些问题,看似苛责,但却是社会观念水位的现实投射,也是慈善面临的真实外围环境的反映。
中国企业家应将慈善做到全世界
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潘石屹夫妇的捐款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说明我们的社会在慈善方面的开放才刚刚迈步。在国际慈善界,这样的捐赠再正常不过。外国在我国捐赠的例子也有不少,比如协和医院的筹建、当年燕京大学的成立、现在进驻中国的芝加哥大学中国中心等。尤其是在美国主导下捐献成立的基金会、奖学金,从教育到医疗,涉及很多领域,但中国长期以来在这方面就做得不够好。
现在中国有很多企业,包括国企在内的大型企业,在美国、非洲、南亚各地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缺乏做慈善的意识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慈善意识的缺乏造成与当地民众之间的很多矛盾,也使得我们不容易融入当地社会。慈善是全世界的主流,国外的企业来到中国,无论来自美国,还是欧洲、日本,大量的外资企业都会在中国国内捐款。我认为如果中国的企业家能有慈善意识,就能更快更好地和国际社会接轨,不然就算把产品卖到全世界,但慈善做不到全世界,也没法在当地立足。
我认为潘石屹夫妇这次的行动是中国慈善家、中国企业家走出去的标志性事件。其实之前也有人给国外捐款,只是没有像潘石屹夫妇这样进行定期的、有计划的大型捐赠。再说潘石屹的资助项目主要是针对中国留学生,就是通过在外国知名大学建立一个基金,然后资助中国的留学生,这不还是转着圈资助中国人吗?这个创意真的很好。
过去经常是外国人或者中国的政府拿资金支持中国学生出国,很少有我们的慈善家捐赠美国的名牌大学来资助中国留学生,这应该是*9次这样的公开大型捐赠。中国慈善家终于知道,我们也可以到国外的大学,用我们的钱支持中国孩子留学。我们去国外做慈善要和当地的实际条件联合起来,可以推广到医疗卫生、贫困、助学等各个方面,要善于借鉴外国经验,进行反向回馈。
有人拿潘石屹跟陈光标做比较,认为两人的做法都是行为艺术,我认为这样的比较不恰当。如果一提到我们的富商给国外捐钱就开骂、就胡乱比较,我认为这是不太理性的。潘石屹是捐钱给哈佛大学,并没有进行像当众表演这样额外的过度宣传,他只是把钱用来资助中国的学生。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个新鲜事,以前没怎么听说过,所以有点不习惯,但不能简单说成是行为艺术。
应学会尊重“自主式慈善”
郭文靖(媒体评论员)
不少人提出疑问,国内致富的地产商为何助学国外而不选择中国高校?我想举一个例子: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自1999年开始在中国为贫困家庭的唇腭裂患者提供免费手术,在中国累计捐款超过10亿元,覆盖31个省市,让数十万中国人及其家庭重现欢笑和幸福。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在中国赚的钱是否就一定要在中国做慈善?答案不言自明,更何况潘石屹的捐赠还是用于“中国贫困家庭学生”的。值得欣喜的是,在新闻后的一项网络调查中,一半以上的人对潘石屹的“捐资助学”行为表示赞赏,认为所有的善行都应该被鼓励,我们不应该揣测他是否有“不可告人之目的”。
在经历一系列慈善“事故”的洗礼之后,国人开始逐步接受民间的个人慈善,也慢慢有了尊重慈善者个人意愿的意识。当我们大唱“慈善不分国界”赞歌的时候,我们内心里其实已经接受了慈善是一种道德权利,属于权利者自我主张的范围,不能与带有政治义务色彩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等同日而语。因此,无论一个人多么有钱,他做不做慈善,他在哪里做慈善,他怎么做慈善,都是他的权利和自由,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要求他如何做,或者利用舆论与道德进行绑架,反而就是不道德的了。
尽管慈善在本质上是慈善者对已经获得的个人合法财产的自主安排,但不可否认,慈善会深受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治理结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处事方法等的影响。即使我们希望慈善者以社会认同的方式来进行,但我们也只能倡导,而不能强迫。当前的中国,慈善在总体上还停留在“爱心释放”的阶段,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人与人之间出于自愿的平等互助还有一些距离。所以,我们还不习惯陈光标式的“高调慈善”,不习惯潘石屹到美国跟一个“不差钱”的哈佛搞慈善。
慈善是民间的,在宏观社会意义上,都只是正规社会救助、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我们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慈善以去尽量弥补空白或不足的空间。要真正让慈善多元化,就得充分尊重慈善者的个人意愿。我国慈善的弊端,恰恰在于过于组织化,从而导致领域狭窄,喜欢跟风,不仅渴望得到关照的诸多领域、诸多群体得不到慈善的帮助,反而助长了功利化的慈善。因此,也许在一时一事上,我们难以接受慈善者的目的与方式,但在总体上,我们尊重慈善者的自主,受益的将是我们整个社会。相比于慈善的金额与规模,是否学会了尊重慈善者的意愿与主张,对于判断一个社会慈善文化的成熟度更有意义。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慈善者,尊重“自主式慈善”。
“SOHO中国助学金”只是行为艺术
刘雪松(媒体评论员)
潘石屹大方捐赠的新闻一出来,便遭到了众多网友的质疑。人们质疑的焦点是:凭什么国内这么多贫困大学生放着不捐助,偏要把从中国人身上赚到的钱,花到富可敌国的哈佛大学去?潘石屹对此回复说,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学生。但国内舆论中似乎有不少嫌潘石屹的回应口味不够重,挺身出来帮腔称,捐资助学不是缴纳税款,想捐多少、想怎么捐全凭自愿,别人本就无权干涉。甚至反问:那些质疑潘石屹的网友当中,有多少人认真捐助过国内的高校?
在哈佛这个看重家庭收入的名校、在美国这个看重财产担保的国度,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子,有几个能够轻松拿到美国签证和哈佛录取通知书?由此看来,SOHO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学生”,并不是捐赠人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如果排除为儿子做敲门砖这种明摆着阔绰过头、做商业炒作明摆着隔山打虎的意图,那么“SOHO中国助学金”,只不过是一个看上去看美丽、听起来很动人的行为艺术。
聪明如潘石屹,显然不会不知道在全球豪掷将近1亿元助学名校学生,对于众多的国内民众与贫困大学生来说,是件既伤感情、又伤形象的事情。潘总义无反顾地去给哈佛们锦上添花,往价值取向上说,是对自己这些花不完的钱用在资助中国高校的捐赠上,感到不放心、不愿意;往价值判断上说,是觉得中国人最渴望的东西不是食物和房子,而是在哈佛这样的大学里才能得到的价值观。
但是,无论潘总在全球名校砸了多少慈善助学金,也不论这个未来1亿元的助学金收获了多少想要的理想,对于国内贫困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来说,他们眼前的艰难却是被无视的。他们的生存价值,在富豪的价值观里,显得苍白而又冰凉。“SOHO中国助学金”这笔庞大的数字,对于出资者来说是场追求理想和价值观的行为艺术,但是却刺痛了中国的贫困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甚至是很多中国人。
|
导航大图 | |
导语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人物档案 | |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 |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 |
责任编辑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潘石屹周鸿祎上演招徒PK战中国好徒弟
下一篇:下一篇:潘石屹:限购副作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