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

      登录/注册

登录

合作账户登录:      

资料修改成功
失败提示失败提示

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推出意味着什么

发布时间:2014-12-01 14:28    来源:高顿网校 我要发言   [字号: ]

正文
  以下则是一篇12月1日*7的银行存款的文章——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推出意味着什么,大家可以慢慢阅读哦。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相当于给中小储户系上一条安全带。
 
  2014年是中国银行业的“多事之秋”。1月份前后,各大银行普遍签署了“生前遗嘱”;到了11月末,存款保险制度即将诞生的消息又见诸报端。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家对银行业的管理越来越市场化,换句话说:中国的银行以后“有资格死亡”了。
 
  中国金融业萌芽很早,最迟在南北朝就出现了银行的雏形。到唐代,随着中西商业文明的交融,金融业更加发达。在中国漫长的金融史上,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钱庄)不能破产,是计划经济实施之后才有的事情。过去60多年里,银行基本上是国有机构,背后是国家信用,当然不宜破产。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业正面临三个新情况:一是利率市场化,二是对民营资本开放,三是互联网金融的搅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银行业将出现三大变化:*9,银行数量急剧增长,中小银行越来越多;第二,行业竞争将空前激烈,利差越来越小,资金成本越来越高;第三,中小银行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将成为可能。也就是说,银行破产的几率大增。
 
  那些民营资本的中小银行如果出现经营风险,国家不可能全部兜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也就是说,国家需要为银行业建立一套“丧葬制度”。
 
  所谓“生前遗嘱”,就是银行在没有遇到危机的时候,就需要制定一套预案,交代清楚,如果出现破产风险的时候,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救助,按照怎样的方案来清理其资产。遗嘱中一般会包括:激励性薪酬怎么样回吐,红利回拨或限制分红制度,业务的分割与恢复,机构的处置与处理。
 
  仅有“生前遗嘱”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很难给储户带来更为可靠的利益保护。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相当于给中小储户系上一条安全带。
 
  存款保险制度上世纪30年代诞生在美国,目前已经被多数国家采用,中国早就酝酿引入这一制度。现在随着金融业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倒逼,正式出台已是箭在弦上。
 
  那么,当银行“可以死”以后,投资者应该注意点什么呢?我觉得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9,慎重选择在中小银行存款。很多中小银行,特别是金融风险、房地产风险比较高的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小型民营银行,轻易不要将资金放进去。这些银行是最脆弱的,一笔大的贷款出现问题就可能翻船。所以,轻易不要被人情或者高息所左右,把钱存入不靠谱的小银行。
 
  第二,如果存款量大,*4分散到多家银行。根据媒体的报道,将来存款保险保障的上限,大概是每人5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如果银行破产,50万以下的储户可以在保险的帮助下全额拿回存款。超过50万的部分就很难说了,也许都拿不回来,也许只能拿回来一定比例。
 
  第三,银行出现问题的时候,50万元以下存款是有绝对保障的,但理财产品不属于存款,不在存款保险保护范围。
 
  (作者系深圳商报编委)

  来源:证券时报

 
导航背景大图
责任编辑
导语
简介
标题一
标题二
标题三
标题四
标题五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银行存款管理办法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公司简介|联系我们|诚聘英才|合作专区|建议与投诉|资质证明
Copyright (C) 高顿网校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38153号-1

金牌名师 高通过率 全景课堂 高清实录 课程保障 先听后买 学习工具 无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