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在看来,未来全球会再次经历一次“全球化”和“去全球化”。首先,全球范围内会出现新的贸易以及投资的地理分布。过去,欧洲与美国的贸易是世界的主流,但是预计在2015年到2016年期间,全球贸易的地理分布会出现转移,包括新加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美会选择变化(Marcos Troyjo)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管。在美国的学术界,的研究领域多少有些“冷门”。他坦诚地说,与国内火热的金砖国家研究相比,在美国的确没有太多学者关注这一话题。
那么,又是怎么走上这条学术道路的呢?他笑着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对于后起国家的发展道路非常感兴趣。当时,他选择的研究对象是依赖石油经济的OPEC组织国家。但他很快发现,中国经济的崛起快速又伴随着争议,才是最令人着迷的研究课题。
正是从那时候起,将自己的研究重心转移到新兴市场国家上来。他研究了巴西、印度,包括中国的发展模式。本世纪初,这几个国家被组成了一个新的概念—“金砖国家”,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美国金砖国家研究领域的专家。
正是因为看到了新兴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过程,让相比其他美国学者更为“接地气”。但与此同时,又始终处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使得他的判断更为冷静和犀利。他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自己看好金砖国家的未来,但也认为目前热门的“中国模式”无法复制。
成功的案例
近一年来,金砖国家是国内最为热门的研究话题。但在嘈杂的舆论场之外,关于金砖国家为何会成功等基本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及。
“为什么大家现在都把目光放在了金砖国家身上?为什么在过去的十年间我们变成了报纸的头条?2010年大家谈到了金砖国家的兴起,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话题?”在开始自己的演讲时,向现场的观众连续发问。
在看来,金砖国家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金砖国家之所以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在于它们善于适应变化中的全球经济。
“金砖国家与世界就像演员和场景的关系,演员可以很好地适应各个场景。”特意举例说明。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金砖国家可以用非常创新的方法适应全球市场的变化?
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金砖四国的崛起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以及90年代初的全球经济气候。1989年苏联解体,自由主义的思潮席卷全球,由此带来了自由贸易的发展。“人才以及资金的自由移动能够帮助到这些新兴国家。”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而解释的第二个原因,是发生在全球不同区域内的经济和政治一体化。在欧洲,欧盟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区域一体化的先锋。在美洲,北美自由贸易区确立了新的全球贸易规则。甚至在亚洲,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也非常激进。如今,东盟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区域一体化平台。
区域组织的兴起,为金砖国家的联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金砖国家对全球化的深化特点抓得很牢。”解释。
而在另一方面,过去60年间,国家资本主义成为了主流的声音,而金砖国家很快跟上了这一潮流。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国家资本主义的代表不仅仅包括中国,包括巴西也将其运用到贸易战之中。
“美国两年之前举行总统大选的时候,副总统说,过去一直在说全球制造,现在必须要强调美国制造,我们要让美国的制造业再度复兴。而萨科齐实行的也是法国版本的国家资本主义,而不是一个非常欧洲化的版本。”认为,这些国家的变化,说明现在是一个“去全球化”的时代。
而这一趋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则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国家和地区兴起了贸易保护主义。而在这场逆潮之中,金砖国家同样很快做出了转变。认为,金砖国家的崛起,既抓住了国际化深化的过程的机会,也抓住了去全球化国际的机会。
“在全球化的深化过程中,整个亚洲都兴起了,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现在日本虽然不行了,但中国正在崛起。我有信心中国很快替代美国成为全球*5的经济体。”他说。
金砖国家2.0
在深度的国际化以及去国际化的过程中,金砖国家崛起了。如果把这称为金砖国家的1.0版本,那么未来金砖国家的2.0版本将会是什么样?
在看来,未来全球会再次经历一次“全球化”和“去全球化”。首先,全球范围内会出现新的贸易以及投资的地理分布。过去,欧洲与美国的贸易是世界的主流,但是预计在2015年到2016年期间,全球贸易的地理分布会出现转移,包括新加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美会选择变化。“这是再次去全球化之一。”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而这样的地缘分布也会出现在中国。判断,中国会成为一个存款更少、投资更少但是消费更多的国家。此外,中国的大部分投资会流向教育以及研发行业。“中国会把很多制造的厂家搬迁到其他地方,因为要找到更好的基础设施,更低的成本,以及更廉价的自然资源。”说。
“接下来,我们会再一次经历全球化”,说,“虽然我并不喜欢,但是必须接受。地缘政治会复兴,成为未来世界格局非常重要的驱动因素。”
说,未来的世界将有两个力量在相互竞争,一个是全球化治理的力量,另一个是金砖四国新兴市场的力量。面对这样的竞争,金砖国家必须建立制度化的合作机制。赞赏了金砖银行的成立,并认为中国应该更好地参与其中。
“金砖四国必须重新考虑,如何才能够继续的增长。”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他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药方,在他看来,中国和印度经济对出口依赖太重,这一点需要要改变,“过去的大宗商品经济要转型成为创新的经济体”。
至于俄罗斯,则认为普京需要带领俄罗斯更快地回到国际社会当中,“我对此依然抱有信心”。
“中国模式”不可复制
在采访的过程,经常表现出对中国经济崛起路径的认可。但是当《国际金融报》记者询问他,“中国模式”能否复制时,却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我的父亲小时候是个农场主,他没上过几天学。后来他成为了一个修表匠的学徒,专门给别人修表。后来,他有了自己的修表店。渐渐地,一些老顾客把自己的表放在他的店里寄卖,然后我的父亲想为什么我不能做这门生意呢?于是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手表商人。”缓缓地向记者讲述了他家族的故事。
然后,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但是我却不可能复制我父亲的成功,我不会通过学习一项技能来积累财富。”
在看来,“中国模式”的成功与他父亲的经历有着相似之处,都只是在特定时期才可能发生的特殊经历。“中国经济崛起的经历非常特殊,抓住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但这个阶段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无法再找回来。”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尽管“中国模式”不能复制,但对于金砖国家而言,中国的经验依然值得学习。目前,印度也推出了“印度制造”的概念,并预计2018年的时候,印度的经济增速会超过中国。
对此,却显得不置可否。在他看来,印度的模式并不是非常的成功。“尽管他们在纺织品、IT方面确实非常成功,但是并不足以让整条印度的国家大船获益,像中国一样如此充分地受益。”评价道。
此外,认为不能简单地判断金砖国家的未来是乐观还是悲观。因为这很大程度上涉及到金砖国家的定义以及市场对此的认知。
解释,在一些投资银行以及基金投资者的眼中,他们看到的金砖国家是“金砖国家1.0版本”,那么在过去中国和南非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但是在另一些投资者的眼中,金砖国家正在向“金砖国家2.0版本”演进,那么这些希望得到全球化治理的人,则会认为“金砖国家2.0版本”会对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拿金砖组织与G8集团相比较。在他看来,尽管G8集团在一年内召开了很多次峰会,但是在体制方面却并没有任何实实在在的成绩。与他们相比,金砖国家已经走在了前面。
“金砖银行的成立就是为了避免过去的一些制度造成的缺陷,避免重蹈覆辙。此外,从合作或者是协作外汇存储方面来讲,成立金砖银行也是非常明智的决定。”说。
来源:《国际金融报》 |
导航大图 | |
导语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人物档案 | |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 |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 |
责任编辑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金砖国家简介
下一篇:下一篇:金砖国家经济智库在清华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