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他挑战生命极限,在不长的50年人生历程中,13年与疾病斗争,3年与癌症搏斗。他走过30年税收风雨路,只是一名普通到没有任何职务和头衔的税收专管员,直到弥留之际依然心中想着税收,嘴里念着工作。他秉持公正的信念,淡泊名利,乐于助人,耐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他充满感恩的情怀,临终前决定捐出眼角膜和肾脏,这是一个好人、一个癌症患者,在生命最后时刻发出的绝唱。他就是全椒县地税局古河分局科员张子林,1962年8月出生,2012年9月16日去世。
老税干最后的决定
2012年8月7日晚8时许,50岁的张子林在与癌症抗争了3年后,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已经不能说话的他拿起笔向妻子和弟弟交代了3件事:*9件事,不能给组织添麻烦;第二件事,要给有子女考上大学的同事朋友送一份心意;第三件事,尽快联系红十字会,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和肾脏。“我不知道怎么回报大家。时间不多了!我想走得更有意义一些,捐出眼角膜和肾脏,也算我留给这个世界的礼物吧! ”张子林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由于长期用药,他的肾脏受损严重,不适合捐献。 9月10日上午,在全椒县新城医院,张子林在《安徽省红十字会眼角膜捐献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一个癌症患者,在生命最后时刻发出的绝唱。
9月16日早晨6点零5分,张子林永远闭上了眼睛。按照他的遗愿,张子林成为全椒县首例捐献器官者,也是安徽省第73例成功捐献眼角膜志愿者。
一生微笑的“螺丝钉”
1983年,张子林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税务专管员;1990年,他通过参加全省公开转干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税务干部。
当时,个体税收征管因为税源分散、税额小、矛盾多、难度大,被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张子林却主动要求到大墅乡收税,这个乡的税源分布点多、面广、线长,最远的村距集镇有10多公里。其中,永丰村位于龙山脚下,是大墅乡最偏僻的一个山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218户人家,分散在10多个大小山头上。为了搜集到*9手资料,张子林早出晚归,爬遍了全村所有的山头,全然不顾山中常有野狗、毒蛇出没的危险,经过长期的来回奔波,建立起完整的工作台账。
张子林待人真诚,对纳税户态度和善,从不端架子。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难事,无论有多累,他展现给纳税人的永远是真诚的微笑。面对纳税户居住分散,少数人纳税意识薄弱等实际情况,他不畏艰难,走到哪里就把税收政策宣传到哪里。大墅乡一家企业负责人以没钱为理由拖欠税款,他发扬“螺丝钉”精神钉紧不放,直到第五次上门时,这位企业负责人感动地说:“真是服了,这次一定把税缴上。 ”
张子林长期在地处三县交界的全椒县古河镇大墅乡从事基层税收征管工作,年年出色完成任务,不仅赢得了[*{a}*]的肯定和同事的尊重,也获得了纳税人的信赖。 1995年7月,张子林同志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朴实无华大写忠贞
在偏远的大墅一干就是11个年头,组织上将张子林从大墅调回古河分局。此时,他当年带的收税“徒弟”都成了分局的年轻[*{a}*]。
“徒弟领着师傅干”,这样的事情一般人很难接受。但是,张子林并没有一丝压抑和不平,他依然保持着贯有的乐观谦和,欣然接受新的岗位。“收税无贵贱高低,只要是工作需要的事,我都愿意做,而且一定要做好! ”
有一次,张子林发现辖区有一家制砖厂是漏管户,不想补税,企图蒙混过关。他立即开展调查,这家企业老板在谎言被揭穿后,恼羞成怒,拿起一把砍柴刀剁得桌子“铛铛”响:“你怎么不打听打听,老子是干什么的,想收我的税,找死啊! ”面对威胁,张子林义正言辞地说:“也请你搞清楚,我现在是依法征税,你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抗税。如果继续下去,等待你的将是法律的惩罚! ”看见张子林不为所惧,这名企业老板开始心虚了,口气也不那么凶了。当气氛有所缓和后,张子林耐心地向他宣讲税法,最终使其改变了态度,如数缴清了税款。
当税收工作中遇到困难,张子林总是主动想办法、出主意、找对策,义无反顾地冲到最前面,可每到单位评先评优时,他总是一次次推掉组织上给予的荣誉和奖励。他用朴素的大局观念和一颗拿得起、放得下的平常心,诠释了一名普通税务干部对事业朴实无华的忠贞。
钢铁意志镌刻担当
1999年,张子林患上了胰腺炎。“先不要告诉任何人,等我忙完工作再去住院治疗。”这是他在得知诊断结果后说的*9句话。手术后不久他就返回工作岗位,由于工作的奔波和操劳,20公分长的刀口流血化脓,经常晚上回到家时,衣服被血水渗透了几层,他背着妻子用药棉擦拭。妻子发现后多次劝他请假,张子林总是做妻子的思想工作,不让[*{a}*]知道。因为一直没有好好休养,手术刀口直到半年后才愈合。
2009年,张子林被查出淋巴癌时,已是晚期。*9次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复查,临行前,他对接替的同志反复交待工作事项。下班了,他让大家先走,自己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把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
经过化疗、放疗和几次复查,张子林没有被吓倒。“我不怕,这个病既要重视,又要藐视。如果天天生活在恐惧里,那有什么意义。”病情稍有稳定,张子林又“溜”回单位。他每天带着药,但工作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差,还经常唱起小曲给大伙听。他是在用怎样的信念支撑工作,常人很难想象。
工作了30年,并不富裕的张子林乐善好施。每年,他都会给灾区、残疾人、重症病人、贫困生捐款捐物,这些年来,受到张子林帮助的不下20人。而他自己,很多年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穿的都是税务制服。
几年来,家里为他治病已是负债累累,尽管这样,他也没有向组织吭一声。实在没辙时,妻子想找单位帮忙,也被他坚决制止。他解释说,“我现在不能为单位工作,还拿着工资,已经足够了,再也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了。 ”就连单位[*{a}*]和同事送来的18600元捐款,他都推辞再三,最后无法拒绝收下时,他显得那样局促不安,已不能说话的他还逐一给大家发短信:“实在不好意思,给大家增加负担了,谢谢! ”
|
导航大图 | |
责任编辑 | |
导语 | |
大标题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安徽地税局:17年的坚守
下一篇:下一篇:安徽地税局:不服输的“服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