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山西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特色和优势学科,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学科,经、管、法、文、理、工、教多学科相互支撑的多科性财经大学。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校最早的高等财经类院校之一。现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50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1000余人,研究生35000余人。 2013年5月22日,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正式向社会公布,山西财经大学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又称中西部100所,小“211”工程)大学,成功进入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国家第三阶梯大学行列。该计划旨在重点提升高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资源、增加入学机会和强化人才队伍。学校将得到国家财政和教育资源的全面大力支持与优先配给。 学校位于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分坞城、迎泽和平阳三个校区办学。校园占地面积近1100亩,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13人,教授、副教授380余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600余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级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等2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20人。学校还聘请了125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或兼职教授,聘请了109名著名企业家担任硕士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 学校拥有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体育场馆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以及晋商与票号博物馆、金融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商品学实验室和模拟法庭等现代化教学、科研和实验设施。设有经济研究所等32个学术研究机构;编辑出版《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 乔家堡办学时期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新中国建立初期,山西省财贸系统先后成立了五所干部学校,他们便是山西财经大学的前身。商业干部学校是“五干校”之一。1952年由樊龙彦同志在祁县乔家堡村完成商业干部学校培训的筹备工作,最初是以“山西省人民政府商业厅贸易干部训练班”的名义为全省商业系统培训干部。1953年6月,学校正式命名为“山西省商业干部学校”。1955年后半年,在太原坞城路建成新校,年底全部搬迁回太原,商业干部学校在祁县乔家堡农村长达四年之久的办学历史结束。 当时学校设备非常简陋,教工办公及学生用房全部是在乔家堡和瓦屋两个村租用的民房。教室是利用农民的仓库、草棚改用,课桌全部是用砖头架木板搭起的,水泥墩子当凳子,上面铺一块棉垫子。上大课在野外树林里,支一块黑板便成,学员席地而坐,膝盖就是桌子。业务课教材是参照人民大学和中央贸易干校的版本,结合山西实际,由任课老师编写。一门课总是边写边印(蜡版刻印),边讲边发,学生手里的教材都是活页的。学生伙食以小米饭为主,一般吃饭都在露天,刮风下雨躲在屋檐下。学生上自习、老师备课都是用煤油灯照明,直到1954年后半年,才购置了一台发电机,晚上定时供电。同时修建了一个白灰顶子(没有房瓦)的简易饭厅,同时也作礼堂用,这算是商干校在乔家堡的*10建筑物。那时,校方总是以延安抗大精神激励、教育学员艰苦奋斗、勤俭办学。 商业干部学校当时行政建制,除了设组织、教务、总务三个科之外,学员管理分编为三个大队,即文化队、业务队、会统队。各队设队长、副队长,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管理办法。学员上课、开饭,都得整队前去,一路上喊口令、唱歌,村民们非常赞赏,农村气氛显得格外活跃、有生气。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天天坚持出早操,每周有一个晚上用来点名、讲评、训话和每周一次生活会的制度。周六组织舞会、联欢会。每逢节日和学生入学、结业,全校举办文艺晚会,要求学员整队入场。演出前,班与班展开拉拉队唱歌。节目开始后,不许喧哗,更不允许中途随便退场。每天各班各组都有人轮流值日,整理内务,星期日集体清理卫生,学员列队迎接校、队[*{a}*]检查。室内卫生标准要求:被子成方快,牙刷、缸子把子朝向一致,洗脸毛巾挂放整齐,窗明几净,空气流通。个人卫生要检查衣领是否干净,指甲是否剪短,头发是否理了。学生离校必须履行请、销假手续。有的学员和老百姓同住一个院内,要求学员学习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特别是每天负责打扫院、巷,为房东挑水,帮房东干活,学校与村民关系极为融洽。当时有些学员对管理严格不可理解,甚至有的向商业厅“告状”。 在乔家堡时期,曾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个*9的新鲜事物。如参加新中国*9部宪法草案的讨论,并让师生提供修改意见和建议。参加新中国*9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参加*9次人民币币制改革的宣传,兴高采烈地参与了旧币兑换新币的工作,眨眼间一万变一元,人们倍感新奇。进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9次实行粮食定量供应。为了与群众同甘共苦,响应国家提出的“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号召,全力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当时,要求教工在定量基础上每月再节约一斤口粮,学员节约二斤口粮。棉布实行按人凭票供应,*9次领到了“布票”,在粮食统购统销和棉布定量供应之前,有的教工囤积白面,抢购棉布,为此而做检查、受处分,人们从中受到了教育。我国*9次发行经济建设公债,教工们虽然每月薪金不多,但出于爱国和新鲜,大家还是踊跃地认购。还开展过抗美援朝捐献、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的签名活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宣传工作,也下了很大力气,用了较长时间。 山西财经学院 山西财经学院原隶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高等财经院校。于1958年,由山西商业、供销,银行、财政、粮食等5所干校合并组建。建院初期设5个系,本科、专科和中专3部分。196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改名为山西财经学校,1964年恢复山西财经学院。1971年停办。1973年再次恢复。 1951年7月山西省财政干部学校创建 1952年6月山西省供销合作干部学校创建 1953年山西省粮食干部学校创建 1952年7月山西省商业干部学校创建 1951年山西省银行干部学校创建山西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粮食干部学校、山西省商业干部学校、山西省银行干部学校五所学校合并组建山西财经学院 山西经济管理学院 1984年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创建 山西经济管理学院是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于1984年经国家计委和原教育部批准,在山西大学分校、山西财经学院分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的高等学校。 校徽总体设计为圆形标志。校徽的基准色调为绿色,象征学校的勃勃生机和活力。校徽圆形轮廓内部由“C”和“J”两个字母变形而来,二者组合成为一个“S”形。此图形简洁明快,但寓意深刻,联想丰富。“C”和“J”是“财经”二字的*9个字母,“S”是“山”的*9个字母。此图形还象征了一种互动,即象征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互动,相辅相成。“J”的变形犹如一个跳跃飞舞的人,托起新世纪的太阳,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小圆中的横道表示水波,寓意财经大学是知识的海洋,莘莘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校名为立体感图形,中心图形为渐变的立体感图形,凸显出学校昂扬向上的发展态势。校名字为红色调,象征财大富有热情、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蕴含着学校事业的发达与昌盛。 校徽下半部分为弧形英文校名,表示学校面向世界的国际交流与交往。 |
导航大图 | |
导语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人物档案 | |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 |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 |
责任编辑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下一篇:山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