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2014上半年,建设银行资产规模达16.4万亿元,净利润突破1300亿元,资本充足率13.89%,规模、质量、效益位居国内外同业前列。2014年7月,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位居第2位;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2000强上市企业排行榜中,销售额、利润、资产和市值四项指标的综合排名跃升至全球第2位;在财政部金融企业绩效评价中位居首位。
履行光荣使命,在服务基本建设中确立国家专业银行战略定位
建设银行从1954年成立之日起,就肩负了参与和服务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任,始终与国家建设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资金“守计划、把口子”,从1954年至1978年的25年间共经办各类基本建设投资5628亿元,帮助建成大中型建设项目4000多个,为国家工业体系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由于这一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建设银行以财政职能为主,业务较为单一,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也几起几落。但这一时期,建设银行从“‘四按’拨款”原则的坚持,到少量基建储备贷款、建筑业贷款的实践,完成了初创和逐步发展。从“一五”期间的156项国家重点工程到20世纪60年代热火朝天的大庆油田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无不活跃着建行人的身影。建设银行与客户同发展,与祖国共繁荣,其间形成了相对独立成型的分支机构和人员体系,并在基本建设投资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和专业优势,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工商企业逐步活跃并发展,各类融资需求不断增长。建设银行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在国家财政、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启动伊始,就以“拨改贷”为标志,从财政体系分离,成为国家专业银行,明确了依托财政职能、拓展银行职能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信贷业务,发放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拓展个人储蓄、住房金融、信用卡、国际金融、中间业务等银行业务。1992年编制的《建设银行“八五”改革与发展规划》是建设银行成立以来制定的*9个系统性发展纲领,标志着建设银行有了自己的发展战略思想。此规划契合“八五”时期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建设银行实际,明确提出把建设银行办成“中长期投资信用银行”目标,使财政职能和银行职能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现了从财政出纳向专业银行转变的历史飞跃。
1979~1993年的15年,是建设银行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抓住机遇、激流勇进、由小到大、由大到强、全面拓展、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15年。建设银行各项业务迅猛发展,截至1993年末,所经办的拨贷款余额达6151亿元,存款余额达4043亿元,经营利润9.97亿元,初步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化经营机制,奠定了国家专业银行的重要战略地位。
立足改革潮头,在开拓进取中形成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加速推进,财政、金融、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大幕。建设银行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准确把握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把加快向商业银行转轨同自身传统优势基础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从1994年至2001年,建设银行先后出台三个体现不同时期发展战略思想、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的重要规划。
1994年《建设银行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在继续保持以中长期信用为主要特色的同时,向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手段先进的现代化、国际化、集团化国有商业银行方向发展,并采取分离政策性业务、全力开拓银行业务等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战略举措,包括广开筹资渠道、加强风险管理、加快营运手段现代化、优化职工队伍素质与机构设置等。这一纲要在银行商业化改革伊始就明确了以提高经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找到了一条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的光明大道。
1996年《中国建设银行“九五”工作规划和2010年远景发展纲要》提出:20世纪末要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原则的内部体制,基本实现业务发展方式的集约化转变,资产总额翻一番、利润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在90年代中后期,国内金融环境因多种因素出现了无序竞争、高息揽储、违规经营、不良大增的恶劣情形,建设银行敏锐地把持住了主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两个在所不惜”“死里逃生”等重要战略思想,确立以“大行业、大企业”为主的“双大”客户战略,实施了“抢市场、增份额、占位次”的经营策略。这些战略在1995年《商业银行法》实施的大背景下适时推出,加快推进了建设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
2001年《中国建设银行“十五”规划纲要》,从增强核心业务竞争力出发,明确提出“四大支柱”“四重”业务战略以及大中城市优先发展的区域战略。将信贷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房地产金融业务列为“四大支柱”业务,将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地区、重点客户列为“四重”业务。这一纲要清晰了建设银行的客户战略、区域战略和业务战略,确立了以中长期信用和大型客户为主的市场经营特色,对提高市场地位、资产质量、经营管理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上述战略思想指引下,经过全行员工的共同努力,建设银行迎来了21世纪的大发展。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建设银行资产规模、业务领域都有了极大扩展,市场竞争力显着提高,但同时,脱胎于旧有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历史积留下来的坏账包袱越背越重,甚至被国外称为已经“技术上破产”。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先进银行业的强力竞争,唯有深入改革而别无他途。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改上市的目标,建设银行成为先行试点行,先后通过国家注资、剥离不良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显着改善了资本实力、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在此背景下,2005年初制定了《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纲要》,描绘了“为客户提供a1服务、为股东创造*5价值、为员工提供*4发展机会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宏伟蓝图。
2005年10月27日,对于建设银行乃至中国金融业,是一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建设银行在4家大型国有银行中率先在香港挂牌上市,创造了当时多项IPO纪录,两年后又完美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通过股改上市,建设银行进一步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诚实、公正、稳健、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建立了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资本实力、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机制、风险内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有了质的飞跃,一举迈进全球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列,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中流砥柱。
|
导航大图 | |
导语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人物档案 | |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 |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 |
责任编辑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李奎平致王洪章的公开求助信内容
下一篇:下一篇:王洪章网络等非柜台交易占总交易量86%